“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诗中如是描写湖泊。
自古以来湖泊作为衣食起居、农耕劳作等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之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水系的一部分,湖泊早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宝库”,是万物的生命之湖。
河流喜见清如许
我国一直重视对湖泊的治理和保护,并在江河湖泊的治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良策。一些地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作为近年来的一项新探索,河长制和湖长制在全国各地渐渐推广开来。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当前我国湖泊管理分散于不同行业或部门,其中涉及的水利、环保、林业、渔业、矿产、旅游、航运甚至卫生部门都对湖泊实施了与其相关的管理职能,对湖泊的保护开发利用发挥了有效作用,但也常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
为解决管理分散等复杂的水问题,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把河长制的实施提上法律议程。按照该意见,不仅河道、河涌要落实河长制,湖泊、山塘、水库等也要有人负责。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全疆率先推行河长制。
今年年初,伊犁州成立由主管领导和22个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州县两级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州、县市、乡镇、村四级河长制,任命了160多名各级河长、河段长,还聘请了卫生管护员、社会志愿者,分级分段严密监管。曾经脏乱差的伊犁河正逐渐变得河畅、水清、景美,如今年游客接待量达120万人次。
一年多来,河长制的实施层层推进、有条不紊。据悉,目前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人数达到27万名,其中省级河长达330人,我国对于河长制的落实几乎达到了全覆盖。在河长制的推进和河长们的共同努力下,各地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北京市坚持“治水要从治村抓起”的方针,建立起常态化治河队伍;江苏省水利厅以河长制工作为主要抓手,牵头制定“生态河湖行动计划”;长沙市遵循“一河一策”的要求,逐级建立起真实客观的河湖“档案”;浙江省通过实践确立了五级河长体系,并率先出台了《浙江省河长制规定》,完善河长制的法律体系……我国各省市与各地区为河湖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湖光又见潋滟明
为进一步加强湖泊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今年11月20日,中国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基础上,对湖泊实施湖长制。
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湖泊岸线管理保护,开展湖泊生态治理与修复等。该文件的通过,显示国家在对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督和管理上将更加具有针对性。
专家表示,原先的河长制没有完全覆盖湖库,许多湖库存在污染现象,在河长制基础上推行湖长制,重在强化源头治理,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使责任主体更加明确,管理更加具体有效。
在此之前,湖北已开始探索湖长制。今年1月21日,湖北省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要求今年底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所有湖泊全部由县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担任湖长。
武汉全市93个“官方湖长”积极履行“巡查、发现、制止、报告、宣传”等湖长的工作职责,对在湖泊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履职尽责的湖长要严肃追责,情况严重的要按照《武汉市涉湖案件移送暂行规定》,移送监察机关。
除了“官方湖长”,每个湖泊还配有一位“民间湖长”,即热爱湖泊的民间志愿者。2010年,柯志强当选武汉市第一批“民间湖长”,“主管”东湖。第二年,武汉开始推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湖长制。从此,“千湖之省”湖北走上了“专人管湖”的探索之路。让柯志强欣喜的是,今年他所“管辖”的东湖终于甩掉了重污染的帽子,水质达到Ⅲ级,为40年来最优水质。
从河长制到湖长制,只是一个缩影,折射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进行的新探索。
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让我们行动起来,统筹湖泊流域管理,优化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让生命之湖万古清澈、生生不息、造福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