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

波士顿印象(留学记)

苗诗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21日   第 09 版)

  苗诗悦的毕业照

  提到美国,你脑中浮现出的第一个场景是什么?是好莱坞大片中展现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还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校园中充满学术气息的匆忙人群,抑或是自由女神、五角大楼和白宫?这些场景,在我出国前,曾无数次地勾勒过。

  本科毕业,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赴美国留学深造,并选了中国人很少选的冷门专业:公共管理项下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我深知这个专业回国后的就业前景不占优势,但我固执地认为,学习这个专业能让我更好地体会并融入美国本土文化。

  当我通过波士顿的海关关口,拎着两个大行李箱独自走向机场巴士时,我才真切感受到,现在我已独自一人在离家万里的美国了。然而对新环境的好奇兴奋最终超过了思乡的惆怅黯然,我开始寻找脑中曾无数次勾勒过的场景。但现实永远和想像有差距,波士顿这座能排进美国前十的城市,并没想像中的繁华。除去城中心有几栋像样的高层建筑外,大部分都是低矮的三层小楼或别墅,红褐色或黄白色的外墙显得有些陈旧。街道不宽敞,夜生活不丰富。

  最初的想像被冲散,取而代之的是应接不暇的生活、学习。美国教育更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教授从不带着我们死读书本,而是直接抓书本中的要点难点提问,或布置案例让我们在课上讨论、实践。这就意味着,我在课下要大量阅读做好预习。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初我很不适应。偶尔和中国留学生学长抱怨,他们会拍拍我的肩鼓励着说:“觉得累就对了。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坚持住,你现在正在走上坡路。”

  除了学习压力,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我也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在家有父母照顾,我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叫真正的独立。如今,独自在外,再容不得半点娇生惯养。租房子、买家具、办电话卡、打理钱财、交水电煤气费、做饭,甚至是搬家,都是自己一力承担。

  我说着并不流利的英语,笨拙地与人交流,每次开口前都要打上好久的腹稿,生怕被别人嘲笑。但渐渐我发现,无论是汽车司机、业务员、售货员,或是陌生人,他们都会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话。他们的态度让我倍感温暖的同时,也鼓励了我。我变得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一个健谈的出租车司机、一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老教授、一名街头鼓手,都可以成为我的聊天对象。在一次次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懂得,任何事,只要自己有勇气付诸行动,现实中的困难永远都比自己想像的小。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学习,我开始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波士顿这座城市。褪去了最初对波士顿浮华的想像,我越发体味到波士顿深厚的文化底蕴。波士顿是座非常包容的城市,不同的文化、习俗在这里交融碰撞。同一课堂中,不同肤色的学子围坐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同一片地区,汇集了全球的美食,韩国烧烤、日本寿司、中国炒菜、美国快餐、意大利面,还有最具特色的波士顿龙虾。

  波士顿人还用实际行动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有时我会遇到地铁故障,车辆停在铁路中间一等就是半小时。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坐立不安、暗叹倒霉:又白白耽误了时间。但我发现周围的乘客却无人表现出不耐,他们打开报纸或书本,利用这段时间休闲或充电。起初,他们的淡然让我惊奇。但我渐渐悟到了其中真味:生活总会出现意外,我们不能左右意外的发生,却能左右面对意外时的心态。苏辙曾说:“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时光荏苒,一转眼,我离开波士顿已近1年。但波士顿的包容大气和波士顿人的热情从容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海外学子“赶考记”
波士顿印象(留学记)
留学在外 如何把握交往距离
我的希伯来大学同学(留学以色列(下))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