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

泥土生花的六营村泥塑(非遗)

秦延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25日   第 07 版)

  六营村泥塑

  陕西凤翔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女人手”。其中“女人手”是指这里的人手巧擅长泥塑和布艺。凤翔的泥塑驰名中外,而位于凤翔城关镇的六营村,有着“中国泥塑一条街”的美称。踏着夏日的阳光,我来到了这里。

  走进六营艺博园里的一间泥塑工作室,只见一名青年手拿一大块黄泥在地上不停地摔打、反复揉和,半天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开始捏制。那泥巴在他手里如面团似的软和,看似无序的动作,却让黄泥一下子站了起来。不一会工夫,一只四肢健硕、扭头摆尾、呆萌可爱的半人高小马驹就诞生了。

  对于六营村泥塑的起源,传说是屯扎于此来自江西的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他们不仅让六营村得名,还将自己的制陶手艺传播于此,并代代相传。与其它地方的泥塑不同,六营村的泥塑是用当地特有的黑油板板土、白色封洗土、上等好棉花、糯米等6种天然材料配制而成,制作中充分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集奇异、热烈、大气、憨实为一身,熔祈愿与现实、历史与现代、民俗与时尚、传统与文化于一炉,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大众喜爱。

  在另一间工作室里,只见一位腰系大围裙的老师傅正在用铝勺给已经风干的泥塑小鸡从上往下“浇汤”挂粉。顷刻间,原本沙土色的泥塑变成了石灰白。挂粉后的泥塑品晾晒的时间越长,白得越好看。在彩绘室,只见村妇们手拿毛笔,精心细致地为一个个晾干的泥塑品勾勒上色。一点是眼睛,一画是眉,一圈是祥瑞的图案,粗中有细,细中见真功夫。随着笔走龙蛇,一个个身着彩装的泥塑就出厂了。看似简单,却并非易事。六营村的泥塑分为两种,一种是纯手工的原始操作,需要经过练泥、捏塑、煅烧、着色4道工序,一着不慎便前功尽弃。另一种是模式化生产,其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

  走到最后一间展室,我看到了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泥塑品,既有以动物造型为主的泥玩具,又有以脸谱、虎头、牛头等为主的挂片(浮雕),还有以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为主的立人(圆雕)。这些泥塑简练概括、形态逼真、想象大胆,既有先秦类似饕餮纹饰与图腾文化的神秘和古朴,也有汉唐的丰满圆滑与强悍威猛。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泥塑均为空心却摔不烂。据了解,六营泥塑大约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并创造了现场塑肖像等内容。古老的文化、精湛的技艺,让六营村的泥塑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民间“耍货”一下子变成了热销艺术品,慕名前来的各方友人络绎不绝。

  泥塑让六营村闻名,文化让六营村兴荣。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走向生活的工匠之美(美在生活)
锔瓷,残缺成就美(手艺)
沈钧儒:妻贤子慧 乐道安贫(家风家训)
泥土生花的六营村泥塑(非遗)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