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陆巷古村醉江南

申功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17日   第 12 版)

  古村一瞥
  天上蝎摄

  陆巷古村,位于苏州吴中东山镇的尽头。从苏州市区乘坐公交车到东山镇足足一个半小时,途经杨湾村、紫金庵等村落,穿过山道,终于看到“陆巷古村”高大的石牌坊。可想而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里多么偏荒阻塞,不通人烟。

  南宋时期,一批战败的宋军将领携老带幼逃难至此,这里背靠莫厘峰,面朝烟波浩渺的太湖,山坡上种植着杨梅、琵琶、橘子等果树,太湖里有取之不尽的白鱼、白虾、银鱼、螃蟹……村民上山采茶摘果,下湖捕鱼摸蟹,吃穿不愁、温饱有余,真真占足了天时、地利。这批“流亡人”在山坞里头辟地建屋,定居下来,因有6条巷弄直通太湖,吴语“六”和“陆”谐音,故又称“陆巷”。

  踏入古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寒谷渡”,小小渡口却有一个非常讲究的屋顶。当年,一个个布衣书生载着全家人的憧憬、全族人的希翼乃至全村人的荣耀,从这里登船,驶入太湖,走进京城。王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漫步紫石街,可看到解元、会元、探花3块古牌坊。说起王鳌,还真是一位让陆巷乡亲脸上贴金的人物。他寒窗十年,连夺三元,位极人臣,是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不过,真正让王老爷名扬四海的并非他的官职政绩,而是他门下几位大名鼎鼎的学生——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连素来清高桀骜的唐伯虎,竟破天荒地夸恩师“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鳌的故居惠和堂是古村的灵魂建筑,“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不如宽厚待人”的门联犹见古宅主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正厅“惠和堂”取自“惠风和畅”之意,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独立的“私塾”,玲珑的后花园……老宅历经数百年风雨洗涮,依然散发着灵光。

  王鳌官至高位,然朝中奸佞当道,贤臣独木难支,无奈急流勇退。他回到老家陆巷,潜心读书著作,闲时便去紫石街上的老面馆吃一碗头汤湖鲜面,和街坊拉几句家长里短,邀几个好友门生在花园里喝茶写诗作画……潇潇洒洒活到75岁。他的福泽绵及后世子孙,“王鳌故里”成为这个古村的金字招牌。

  每一处老宅,都是从光阴里走出来的风景。粉墙黛瓦的临街店铺和寻常百姓的民居,每一条小巷,每一扇板门,都散发着老江南的味道。脚下的青石板被千年的时光打磨得油光锃亮;村里的渔民,天蒙蒙亮就出湖收网,年轻的妇人在河埠浣洗衣物;挑着鲜果的老农迈着稳健的步履,从老街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地渗入村民的骨子里。不可错过的是陆巷的夜晚,整个村庄没有一盏路灯,空中皎月明亮,这里,似乎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踯躅“寒谷渡”,依稀能看到从一袭青衫到蟒袍锦带的身影;穿过三元牌坊,似乎能嗅到“耕读世家”的文风代代繁衍,从解元到探花的旖旎、从教授到院士的荣光。

  第二天起个早,在百年老面馆吃一碗地道的苏式面,上面漂浮一层葱花,粉嫩剔透的虾仁都是现捕的,连汤水也是从村子里那口有200多年历史的老井里打来的,任时光流转,满满的都是古村的味道。

苍山洱海忆乡愁
七月洮河
陆巷古村醉江南
天造地设金丝峡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