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白族火把节:

苍山洱海忆乡愁

北 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17日   第 12 版)

  悄然之间,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又渐渐临近。此时无论乡友同事,遇上了都会彼此问一句:回家过节吗?回答当然说是。因为回家的滋味实在意味绵长,不仅包含了亲友的牵挂,更是父母家人的殷殷嘱托。

  于是,白族火把节,就成了万千游子的“第二个年”。每每节日临近,苍山洱海之间自然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人口大迁徒,从大大小小城市回归的人流,绝不亚于年终岁尾的春运。

  白族人的火把节,据说是为了纪念白洁夫人。这个边地女性如同中原“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故事中的主角一样,其故事千百年来在苍山洱海间流传。相传初唐时期,苍洱之间部落纷争,群雄逐鹿。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舍诏实力逐日强大。诏主皮逻阁遂起吞并其他五诏之心,便假意邀请五诏诏主前往蒙舍祭祖,结果在祭祖当夜火烧松明楼,将五个诏主在宴桌上尽数烧死。噩耗传来,邓赕诏主夫人白洁星夜赶往蒙舍,凭借一支铁钏,从废墟中赤手挖出面目全非的丈夫尸骨。皮逻阁见其聪颖明慧、坚贞不渝,便欲强娶,白洁以死相胁,方得虎口脱险,带丈夫尸骨回到邓赕。随即招兵买马,与蒙舍大军相持一年之久。最终兵败城破,却不甘屈辱,纵身跃入西洱河沉江而亡。

  为纪念她,后人在洱海之源的邓赕诏遗址德源山建有白洁圣妃庙,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彝族火把节后一天)共度“火把节”。节庆来临,人们竖火把、染指甲、赛龙舟、赶莲池会,呼儿唤女回家团聚。

  岁月流转,今天的火把节早已演变成一个绝对喜庆的节日。村里所有增添人口的(如婚娶、入赘以及生小孩),都要聚在一起,在村中集资树一棵高大的火把,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于是一到农历六月,节日的气息就早早到来了,此时正值年中,农忙结束,秋收尚远,天高气爽。于是不论州府下关,还是各个县城、集镇,早在十天半月之前,山里的乡民便把一堆堆做好的小火把树一排一排地摆到人流密集的菜场,有如安营扎寨一般,极为壮观。

  似乎就在第一个火把摊摆好后,不胫而走的风声便悄然告诉大人小孩:节日来了!从此,人们开始竞相购买火把树,一桩一桩抬回家里;还有松香,大包小包,都藏在干燥的地方。有的大人为孩子扎好更容易燃烧的火把,麦秸的、篾心的、松明辨子的,还在松香里添加燃烧更持久的干鸽粪。从此,那些顽皮的孩子,开始一天天期盼火把节的到来。

  节日终于到了。似乎太阳刚落,全家人就在一起谢过门神、祖先,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团圆家宴。吃罢晚饭,正好夜幕降临,此时出门,城市里、广场上、公园里、小河畔、村中央,一树树火把的熊熊烈焰烧得半空通明。火把树下,村人自办的舞台荟萃了各种才艺,热闹非凡。一街街声势浩大的火把阵营,与响彻天际的礼花遥相呼应。

  火把、礼花再好看,终究还是单调。而往火把树下看,此时节目正演到酣处。白族素以包容和接纳著称,通过舞台便可见一斑:白族调、民家腔、彝族舞、藏族锅庄,还有彝族唢呐、白族姑娘的霸王鞭、小伙子的八角舞……浓浓的喜庆将节日推向彻夜狂欢。

  度过一个不眠之夜,接下来就是十几天的县城集会,而今早已变成地方的“物质交流大会”:卖花木、茶叶、药材、吃食、骡马牲口、农具嫁妆,南腔北调混杂一片,让节日的喜庆持续不断。

  白族火把节,苍山洱海之间的“第二个年”。不论身居何处,游子都会被故园的乡愁点亮,那是永远割不断的根。

苍山洱海忆乡愁
七月洮河
陆巷古村醉江南
天造地设金丝峡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