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国际舆论热议“砥砺奋进的五年”⑥

中国方法启发世界(国际论道)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17日   第 10 版)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有鲜明的理论观点、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科学方法运用于中国的内政外交之中,取得的成绩令世界惊叹。作为“国际舆论热议‘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的最后一篇,本期选取了国际舆论颇为关注的3个关键词:“战略思维”、“问题导向”、“科学统筹”,讨论中国方法带给世界的启发。

  

  战略思维:

  高瞻远瞩,应对挑战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大卫·兰普顿撰文称,在改革开放近40年之后,习近平开启了新时代的新议程,他所面临的许多困难一点也不亚于过去。用怎样的方法应对挑战?大卫·兰普顿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有解决时代重要挑战的战略眼光。这种战略眼光能够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更快地战胜挑战。”

  事实上,中共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推动国内发展,还是建立国际合作,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始终令世界瞩目。

  在2014年8月20日举行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作为新形势下中共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总体框架,“四个全面”一直是外媒热议的关键词。美国《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从中共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还有一些舆论观察者则从中国近年来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勾画中,以小见大,窥探并感叹中国领导人的战略高度。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作为中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重点,这三者有的涉及国内市场和资源的整合,有的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整合,是前无古人的大战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也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香港《文汇报》援引专家分析指出,该新机构的设立体现出中共新领导层具有强烈的战略思维和忧患意识,是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安全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外媒看来,中国领导人在国际政治舞台同样善用战略思维,运筹帷幄。

  早在2013年5月,拉美社就关注到,中国新一届政府在组建短短几个月内便开始与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等多国的高层接触。该社引述专家的分析指出,这似乎表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战略外交的新时代。

  如今,这样的想法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联合早报》引述专家分析称,已然成型的“习式外交”拥有自己的外交战略和口号,并且主动提出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些构想。同时,中国领导人还对外展现了大局观,表达了与其他国家共同设计规则的意愿。

  问题导向: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习主席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这一点。2016年4月,习主席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时就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

  其实,早在2013年初,一些敏锐的外媒就发现,当时中央领导的一系列讲话已经传递出空前的紧迫感、忧患意识以及坚定的改革决心。西班牙《国家报》认为,中共领导人深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必须推行改革。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5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比如治党。5年来,中国反腐之风劲吹,震动世界。外媒认为,中国铁腕反腐,正是因为认清问题的根源与危害。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对于中共领导人而言,反腐运动事关中共生死存亡。

  韩联社也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指出,全会重点强调了“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正是体现了对反腐问题的高度重视。

  又比如治国。在2015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中国政府发布报告称,“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外媒纷纷表示,中国打响了供给侧改革攻坚战,而这一战的矛头直指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痼疾。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领导人通过的新经济蓝图,重点要解决的正是工业产能持续过剩和房地产市场库存过高等困扰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

  “为了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中国最高领导层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这五大发展着力点。”拉美社认为,正是由于找准问题,推行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在此后几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公会首席执行官亚力克斯·马利也在澳媒刊文称:“我在中国看到了一个以坚定决心推进雄心勃勃改革计划的政府”,“这是澳大利亚可以学习的榜样”。在他看来,中国经济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的转变和大规模反腐都值得书写并得到认可。此外,推动供给侧改革,鼓励创新和提升制造业,这些也都值得关注。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科学统筹:

  兼顾内外,普惠全球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习主席以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多次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5年来,中国对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科学统筹同样赢得世界点赞。

  科学统筹、兼顾内外的方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尤为突出。

  2015年11月,习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2017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习主席再次表示,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俄罗斯卫星网刊文直言,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那些发达国家可能的贡献总和还要高出50%。无论如何,中国都是带动全球增长的最大动力。

  “目前中国自己成为了一辆便车,世界各国都想搭上中国这辆便车。”《联合早报》也刊文称,如果说世界经济的第一次中国机会源于中国的引进来政策,那么,第二次中国机会则源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依靠走出去,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买家和投资资本输出国,由此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推动美国与西方国家经济的再振兴。

  国际舆论认为,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同样不只关注国内贫困人口的减少,也始终致力于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卓越。

  《纽约时报》刊文称,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发展中世界的极端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47%变为2015年的14%,完成了“到2015年将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其中,中国做出了最大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也在日前举行的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称赞道:“中国在完成自身目标的同时,还使很多国家通过南南合作项目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这一点尤为可贵。”

  “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完美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眼光与行动。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各个国家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共同努力推动共同发展,解决贫困。尤其是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这一决定,能够帮助那些在财政上有困难的国家获得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老挝国会主席巴妮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内外统筹,能够帮助这些国家推动减贫发展。

中国影响在海外
中国方法启发世界(国际论道)
科学方法论的中国实践(专家解读)
海外之声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