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中国绿卡
从“传说”到“标配”

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17日   第 05 版)

  6月24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关注单元颁奖现场,最受关注年度新人奖的结果正在宣布。

  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坐在台下的马布里惊讶地张大了嘴。在这部名为《我是马布里》的电影中,马布里扮演了“自己”——一名来中国打篮球的美国人。评委说,作为球星的马布里巧妙地演绎了北京形象与中国梦。

  来中国打球7年多,马布里给中国球迷带来不少欢乐。而他在2015年拿到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殊荣”,更是成为他中国之行最佳褒奖。

  由于门槛高、审批长、作用小,难以获得的中国“绿卡”一度只存在于“传说”之中。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华投资、工作、生活,“中国绿卡”的需求量正在提升。

  日前,中国政府印发《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方案》,原本的“居留证”升级为“居留身份证”。改变的不只是名称,“可识验”和“便利化”是此次改革的关键词,目的是推动永久居留外国人在华资格待遇落实,让中国“绿卡”的含金量更高。

  身份升级 功能强大

  “拿到中国绿卡,感觉自己和中国人一样了。”日前,广州市举办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首发仪式,在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代表处工作的刘维宁“啖了头汤”。他说,有了“绿卡”,不用再去排长队办签证了。

  而在北京工作、拿到新版“绿卡”的范伟书说,自己终于可以绑定在线支付工具,骑共享单车了,而且在“绿卡”10年有效期内不用再办理签证延期。

  新版的中国“绿卡”,不仅名字变了,其样式和作用也与中国人的“居民身份证”越来越接近。居留身份证内嵌入了芯片,可以通过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机识别,方便持证人在华工作和生活。中国“绿卡”正在成为在华长期居留的外国人的“标配”。

  未来,除了刷身份证坐高铁外,在华永久居留的外国人在购房、去银行办理金融业务、申领驾照、住宿登记等方面都可依法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在中国境内工作的也可依法享有社保和公积金等。

  新版的外国人“身份证”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在成都,新政实施10多天,就有200多名外籍人士咨询情况;在广州,奥地利人司马高德拿到“绿卡”后,身边有不少外国朋友“羡慕嫉妒恨”,纷纷向他取经;在北京,和睦家医疗CEO及创始人李碧菁高兴地发了朋友圈说,很高兴自己成为中国“永久居民”。

  从无到有 不断优化

  中国“绿卡”的雏形,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1964年,国务院发布《外国人入境、出境、过境、居留、旅行管理条例》,解决了外国人在中国定居的身份问题。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首次明确了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的分类。1年后,中国第一个外籍厂长、原湖北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德国专家格里西先生成为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

  加入世贸组织3年后,中国于2004年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首次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实施永久居留证制度,中国“绿卡”制度终于有了实施细则。曾经在延安与中国人民共同迎来抗战胜利的美国农业专家寒春,是获得中国“绿卡”的第一人。

  尽管有了“绿卡”制度,但由于审批门槛高、审批时间长,想获得一张中国“绿卡”,堪比“蜀道之难”。从1990年到2015年,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口从37万人增至97万人,年均增长2.4%,其中只有不到1万人有中国“绿卡”。

  美籍教授柯道友回忆道,为了办理中国“绿卡”,他花了3年时间,提供了100多页资料:美国博士学位认证、清华教授证明函、中国驻美大使馆确认信……从民政局、大使馆、公安部到派出所、居委会,他往返美国多次,盖了近百个章,才终于在2010年拿到“绿卡”。

  近两年,中国开始简化“绿卡”制度:2015年6月,中国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外国人的工作单位范围;2016年2月,《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印发,中国发放“绿卡”数量迅速增长,马布里、“欧元之父”蒙代尔等人正是在这期间获得“绿卡”。

  数据显示,2016年,公安部批准1576人获得中国“绿卡”,和2015年相比增加了163%。截至2016年,中国“绿卡”获得者人数已经破万。

  专家认为,中国近年来的一系列“绿卡”实施政策的改革,对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推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国福说,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需要大量人员的国际流动,而人员流动的较高层次就是获得永久居留权。因此,在国家发展和相关政策背景下,永久居留政策也就相应的进一步放宽。

  增量扩围 招揽人才

  2015年,马布里获得中国“绿卡”时,曾发微博称,“能成为中国首都的一部分是一份真正的荣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获得一张中国的“绿卡”更像是一种“荣誉”。

  根据“绿卡”审批办法,中国“绿卡”分投资、技术、亲属团聚和特殊贡献4大类。而马布里获得绿卡的类别就属于特殊贡献类。2014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在中国“绿卡”的获得者中,最少的类别是投资类人员及其家属,共94人,并且以回国投资的外籍华人为主;任职类人员及其家属共763人获得“绿卡”;特殊贡献人员及其家属1612人获得“绿卡”。

  有资格申请“绿卡”的4类申请通道包括:在中国直接投资200万元以上、连续3年投资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4年,4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3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亲属团聚。

  针对外籍华人,正在征求各方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草案)》,专门开设了新的申请通道,明确“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且有4年以上工作经验;或在中国境内连续居留6年、每年实际居住不少于6个月,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外籍华人”,均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而为吸引更多优秀外籍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各有侧重的政策措施。如外籍人才积分制、外籍华人优惠政策、纳税达标渠道、就业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等。此外,在中关村、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都有“搭乘”“绿卡直通车”,申请永久居留的机会。

  专家指出,改革后的中国“绿卡”,在功能上实现国际化、便捷化,既考虑外籍人才的整体特性,又兼顾外籍华人的特殊性,在认定方式上,既注重延续吸收以前人才认定的优点,又注重积极采用市场化(如工资、税收等)的认定手段和方式。

  前置申请 更好引才

  汇丰集团2014年的《外派人员调查报告》指出,中国仅次于瑞士、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可能迎来“进大于出”的人才历史拐点,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的人才回流国。在此过程中,中国“绿卡”如何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专家表示,随着中国“绿卡”政策的不断突破,中国“绿卡”的申请将更加简便易行,外籍人才来华工作、交流的渠道更加便捷,中国吸引外籍人才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

  不过,尽管中国发放“绿卡”数量成倍增长,但依然无法填补人才“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差距带来的“移民赤字”。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到中国寻找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外国人才越来越多,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数量快速增长,中国政府的“千人计划”实施后,带动了“海归”回国创新创业高潮,更加剧了“绿卡”的需求量。因此,需尽快打破人才流动壁垒。

  王辉耀说,目前,中国“绿卡”还是采用“追认式”,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几年后表现良好才能获得“绿卡”。但发达国家是以本国绿卡来主动吸引其他国家人才。因此,他建议在海外增设永久居留申请点,进一步前置“绿卡”申请时间。允许有意来华发展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在海外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免去先来中国住满一定期限的要求,真正发挥中国“绿卡”引才作用。

中国绿卡
从“传说”到“标配”
他山之石
图片报道
中国“人才磁铁”效应日益凸显
责编:刘 峣 邮箱:onionl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