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05日 星期一

重温《国际歌》的政治文化意蕴(墙内看花)

□张 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6月05日   第 07 版)

  今年是《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逝世130周年,同时也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在这个时刻,我们重温《国际歌》,有着特殊的政治文化意蕴。

  在中国共产党近97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而共产党人这种信仰的型塑,理想的追求,与《国际歌》可谓紧密相关。

  列宁在纪念欧仁·鲍狄埃逝世25年时称赞他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并诠释了《国际歌》的国际主义意蕴与人类解放理想: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正是在“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样的歌声中,全世界无数的无产阶级和工农劳苦大众实现了彻底觉悟。伴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进而组建了具有解放使命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中国的无数革命志士都深受《国际歌》的精神激励,瞿秋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1923年1月刚从苏俄回国,瞿秋白就出席了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办的德国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殉难4周年纪念大会,会议安排了唱他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可见其重要意义。正是被歌词的这种精神所激励,瞿秋白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宣传推广《国际歌》,以此激励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投身革命。以至于1935年6月18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瞿秋白就是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奔赴刑场慷慨赴义的。这完全可称为共产党人的精神生命之歌。

  现在,每次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比较重要的会议,都有奏唱《国际歌》的仪式。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种仪式的政治文化意蕴呢?

  在奏唱《国际歌》之前,大会主持人都会要求全体起立。这第一重政治文化意蕴就在于,要求与会代表表达对为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以及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为全世界无产者彻底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仁人、先辈英烈的无限缅怀,缅怀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英勇顽强,缅怀他们在面对生死时的大义凛然,缅怀他们对革命信仰的矢志不渝。

  《国际歌》本身特别的歌曲旋律,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内心灵魂的真正召唤。《国际歌》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斗争与反抗,光明与希望,超越与浪漫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长时间浸淫于世俗生活下的党员会有一种内心和灵魂的信仰召唤,有一种须臾不离的精神警醒,进而激励他们前行,催促他们奋进,鼓舞他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

  《国际歌》之为国际歌,还有一种国际主义精神的政治文化意蕴。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上,仍然保留奏唱《国际歌》的政治仪式,就是要让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时刻铭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铭记这种国际主义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

这个梦甜美而辉煌
重温《国际歌》的政治文化意蕴(墙内看花)
格局宏大 晓白入心
电影《封神三部曲》确定主创阵容
道滘:从“制造工厂”走向“艺术小镇”
电视剧《燃烧吧,梦想》表现“最美四川”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