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工业记忆见证城市环保变迁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21日   第 08 版)

  首钢遗址公园

  “东郊记忆”内景

  首钢遗址公园

  沈阳工业博物馆

  每次到成都,总要去看一次“东郊记忆”。1958年,遵循“三线建设”的战略,以420发动机厂为代表的一波军工工厂在成都开建,它们与已建成投产的成都量具刃具厂、锦江电机厂等“一五”计划的重点企业一起,开启了成都东郊的工业文明时代。那时,东郊遍地是红砖厂房,里面传出机器的轰鸣巨响;专建的货运铁路在厂区交叉纵横,工人们主动加班生产;载满货物的解放大卡车在锦江边忙碌穿梭……

  如今,像成都一样的许多城市都将老旧厂房迁出市区,绿色建市理念让这些老工业基地永远地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

         

  成都:陈旧厂房变身商业区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重点商业(服务业)集聚区、中国旅游文化新地标、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位于成都的“东郊记忆”园区西门左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大大小小的铜牌,标明了眼前这座东郊记忆的众多“身份”。

  曾架满有轨电车专用电线的牛王庙路口,街道旁的红砖宿舍楼已被高楼大厦取代,当年骑着自行车经过路口的行人,如今再路过旧地时,除了川流不息的车流,再也看不到任何当年记忆中的画面。成都量具刃具厂的幸福里拱门,如今成为了成都新人们最喜爱的婚纱照背景之一。

  曾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的成都红光电子管厂,作为工业遗迹得以保留,变身为“东郊记忆”,成了东郊工业的缩影,任市民参观追忆。

  本世纪初,随着环保建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成都市“东调”政策的实施使东郊老厂区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在原有工业遗址上,陈旧的厂区改造换新,在烟囱、锅炉、车间、厂房之间勾画着成都人对于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多元文化的梦想。

  “目前,东郊记忆有超过100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近亿元,我们正在打造国内最大的数字音乐企业集聚园区、中国重点商业(服务业)集聚区和成都旅游文化的新地标。”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整个东郊记忆由占地18万平方米的成都国有红光电子管厂废弃厂房改建而来。整个东郊曾先后聚集253家中央、省、市、自治区属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

  在原红光厂18号楼,曾经的彩色电视机显像管成品的生产线、装配车间,大红墙上如今挂上了“咪咕音乐有限公司”的牌子。

  沈阳:大型车间改成博物馆

  查阅我国的版图,目前在国内的一南一北,有两个展示我国工业文明的博物馆。其中一个在沈阳。

  当记者第一次到沈阳市铁西区,看到“铸造博物馆”几个大字,并没觉得有什么。待走进由原沈阳铸造厂一大型车间即翻砂车间复原、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高大敞亮的博物馆里,转盘子、碾砂机、焖火窑等铸件工艺流程实物排列,芯盒、风铲、砂箱、耐火管、铅粉、风冲子等各式各样工业元素点缀在墙……形象再现了铸造厂车间工人生产时的场景,不由得被深深地震撼。

  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当时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多达5800人,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铁西区的南部,赞工街2号曾经是闻名全国的工人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仅是对铁西区“工人村”的生动写照,也是当时人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生活图景。

  2011年9月22日,铁西区政府与中国铸造协会正式签约“联办中国工业博物馆铸造馆协议”,探索联合办馆的新模式。中国首个工业博物馆—— 中国工业博物馆(一期),于201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开馆。

  沈阳铁西区根据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铸造厂职工的意愿,毅然决定将现存的工业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于是有了铸造博物馆以及“修旧如旧”的工人村生活馆。

  工人村生活馆复原了不同年代13户典型家庭的原貌:暖气、煤气、上下水管道,一应俱全;商店、医院、储蓄所、幼儿园,一个不少;粮站24小时营业,邮局代订车票;一幅幅老照片、一张张老票据、一件件老物件……工人村家庭的住房、生活设施和保障,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相当令人艳羡的。

  铁西区委李书记告诉记者,这几处遗址本来有好多地产商想来开发,也有提出用土地置换的,但都被谢绝了。

  今年1月6日,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6日举行国际蒸汽机车展览活动,21辆在全球存世不多可正常运行的蒸汽机车与中外游客见面。当日,千余名海内外游客来到辽宁铁法能源蒸汽机车博物馆。在寒冬初升的朝阳下,一辆上游型蒸汽机车从远方鸣笛驶来,车头不断喷涌标志性的白烟,穿梭于白雪掩映下的山岭和平原,这一壮观的景象引来不少游客拍照留念。

  北京:高炉旁搭建商演舞台

  以聚集先驱艺术和艺术家而闻名的798位于北京酒仙桥大山子,原为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后来工厂代码成了艺术区的名字。

  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一些经常与罗伯特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

  在京城的最西边还有一个大型的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首钢停产已过5年,经过详规、市政、污染土论证等前期工作,从2016年起,园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新首钢高端产业服务区共规划了建筑规模350万平方米的项目,其中“十三五”内有近240万平方米的项目将启动开发建设,至2018年实现主体完工的项目将达到100万平方米。

  该负责人介绍,核心区的4号高炉已经开始景观改造,成为遗址公园的一大亮点,“4号高炉2008年1月停产,如今它又作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的首个改造项目,成为见证北京工业发展史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将保留主要外形轮廓和设备,作为工业遗存,并对周围环境进行美化亮化,与1号、2号、3号高炉形成整体高炉群落。改造中,4号高炉的外观以保护性措施为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将以钢、混凝土相结合的外观呈现出工业时代独有的特色风貌,并将作为国内最大的雕塑屹立在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内,成为见证北京乃至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巨人’。”该负责人说。

  同时,这座雕塑也不是只能看不能用的。高炉内部将会做较大的修缮,除了保留原有的建筑工艺外,将被打造成展览展示的空间,用电子多媒体的方式,立体呈现当年炼铁时蒸腾的水汽、沸腾的铁水和火红的炉火,让参观者切身感受辉煌的工业文明。

  

工业记忆见证城市环保变迁
记忆的力量
“绿色保护”传承城市血脉(记者手记)
责编:罗 兰 邮箱:luolan9520@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