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种现象开始消失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之时,也意味着一场变革正在发生。比如许多城市里的大型工厂、车间、机器、烟囱、高炉等工业符号,如今正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但这些“工业记忆”却将这场城市变革——从工业立市向全面生态文明建设转变,永远记录在了历史的画册上。
四川成都东郊曾是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东郊工业”用五六十年创造了巨大的成绩: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骨干。
但随着时代进步,辉煌的“东郊工业”也难逃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产品竞争力低下等老旧工业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宜在现代都市生存。成都市政府实施“东调”战略,将企业搬迁改造,并对腾出来的土地综合开发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像成都一样,许多城市都在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重大变革。据报道,工业城市柳州的治理之路包括搬迁企业、生态修复、文化融合;针对生态建设和产业升级需要,广东佛山陶瓷大镇南庄镇打造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装备循环产业基地,并将荒弃的湿地建成生态优美的绿岛湖片区。
实践证明,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强调经济增长,更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那些早期围厂建市、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急需转变发展模式,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世事变迁,需求转换。当年经济底子薄弱,父辈们以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奇迹。今天,经济实力强大之余,生态需求凸显,老旧工业逐渐褪色为一个城市的记忆。
但记忆并非是灰色的、伤感的,其中也蕴含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一个民族克服重重困难,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勇往直前追求幸福生活的责任和情怀。从此来看,如今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可能激发一个城市的再生细胞,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