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17日 星期五

旧书的芬芳

路来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17日   第 07 版)

  《蠹简遗韵》毛边装订本

  关注“文艺菜园”微信公众号,扫扫更精彩

  继《古书犀烛记》《古书犀烛继续编》后,台湾知名藏书家、文化人袁芳荣,新近又出版了《蠹简遗韵》。

  作者在该书“自序”中写道:“我仍是一本初衷,以书的趣味性为主轴再加以延伸,风格还能延续之前出版的两本内容,尽量保持‘古书犀烛记’的一致性。”故尔此书亦可称为“古书犀烛记三编”。

  “趣味性”,似乎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该书所介绍、阐述的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私人藏书,很是满足了读者的“窥私欲”。书房中隐藏着作家的阅读隐私和情趣爱好,从中,人们亦可以看出作家的学养程度和思想倾向。

  袁芳荣将私人藏书一一展示读者,让读者随之入其“堂奥”,共享“藏书之乐”“旧书之乐”,藏书之“隐私”荡然无存矣。

  再者,袁先生对每一本旧书的介绍,亦是趣味盎然。从书籍的版本、刊刻、字体、墨色、插图,书籍不同版本的比较,旧书读者在书上的题识、印章,每本书的作者情况,到每本书在其被收藏过程中所发生的逸闻趣事等,均在介绍之列。

  这一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之,可以“博识”,从中了解一些有关“旧书”的知识;而对于旧书收藏者来说,又不失为是一种“入门”指导,收藏者可以“按图索骥”,寻找、收藏自己所喜欢的旧书。书中的那些“逸闻趣事”,更是生动诱人,引发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

  “图文并茂”,是使本书“增趣”的又一大特点。书中有大量图片,包括书影、插画等。书影的插入,可以与介绍性文字互相印证,还可以让读者得见“旧书”的真实面貌。而插画,大多与书的内容密切相关,是对书籍内容“另一种形式”的表达。特别是一些绘本,在书中插入一些“画页”,就能让读者更直观地体会和理解画作的绘画技巧、风格特点等。

  例如,日本著名的浮世绘画作《绘本隅田川两岸一览》,周作人曾经有过专文论述,可画作真实面貌如何?大多数普通的读者是没有见过的。而在《蠹简遗韵》一书中,袁芳荣将其中多幅画作插入书中,就使读者“一饱眼福”了。

  “趣味性”之外,《蠹简遗韵》一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袁芳荣自己所说的“延伸”。我以为,“延伸”的内容,才是本书的“亮点”所在。

  所谓“延伸”,其实是袁芳荣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旧书收藏、版本评价、作者情况、书籍内容等),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观点。

  这些东西在书中的呈现,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却如珍珠一般熠熠闪光,照亮人们的思想,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例如他对一些“旧书”历史地位的评价,对一些人物的见解独特的臧否等,此种内容,书中比比皆是,读者细读,自会得“玩味”之趣,享受思想之“沐浴”。

  《蠹简遗韵》虽是一介绍“旧书”的书,但其文笔却是十分优美。笔下饱蘸感情,融记叙、说明乃至于描写于一体,表达更是极其到位,彰显着作者极高的古典文化修养。如他对《文犀照水》一图的描绘:“人物的衣纹流畅不滞,山石的造型棱角峥嵘,笔画较硬;翻滚的波纹细密层叠,笔触柔软;远处流云纹路回转,尽是随风飘荡的舒展状态。”似此等描绘,可谓穷形尽相、神韵具备矣。阅读全书,但觉旧书芬芳,扑面而来。

趣读《梦溪笔谈》
弱水三千 吾取一瓢精华
改变人生只缘书
旧书的芬芳
给生命做减法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