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17日 星期五

趣读《梦溪笔谈》

唐宝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17日   第 07 版)

  沈括肖像

  初中学历史时,就知道了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但一直没有去读。因为我的兴趣是在文史方面,感觉《梦溪笔谈》是一部枯燥的科普著作,所以没兴趣。

  这种想法在前段时间改变了。有一天,我在书店偶然翻开一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试读了几页,发现内容并不枯燥,而是非常有趣,于是毫不犹豫买了下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

  《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留下的一部笔记,在科技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但它并不仅仅是一部科学著作,全书共有记述609条,其中自然科学只占了189条,而人文科学则占了420条。该书文笔生动、夹叙夹议,使人读来妙趣横生。

  提起翰林学士,以前一直以为是风光无限的,但沈括却告诉我们说翰林学士因收入低,所以生活是很贫穷的。他举了杨大年为例:杨大年因为家贫,上书求改任外官,在辞职报告中写道:“虚担了甘泉从臣的名声,免不了若敖饿鬼的下场。孔子的随从饿得不起身,武帝的东方朔穷得难以度日。”考场作弊自古就有,所以历朝都发明了许多防作弊的手段。沈括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礼部在贡院进行进士考试那天,为了防止送茶水的人暗中给考生送答案,所以不给考生供应茶水。考生渴了怎么办呢?就只好喝用来研磨的水,结果人人都变成了黑嘴唇。

  《梦溪笔谈》中记述生活态度的内容,读后能给人许多启迪。如梅询任翰林学士的时候,每天要写很多诏书,所以很辛苦。有一天,他拿着笔一边思索一边走,看到一个老兵在太阳下面伸着懒腰,样子很舒服,就感叹道:“这个人真快活啊!”于是问那个老兵:“你识字吗?”老兵回答:“不识字。”梅询说:“不识字就更快活了!”再如:赵抃任成都转运使的时候,出巡只带一张琴、一只鹤,闲坐时就看鹤、弹琴。有一回他出行,遇雪在旅馆中过夜,旅馆里的人不知道他是长官,还戏弄他,但他毫不介意,依然只是看鹤、弹琴。两则记述写出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令我辈心向往之。

  沈括虽然生活在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见识上却有许多超前的现代意识。比如数百年前,他准确地预测出了石油必然广泛应用于世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再如,关于高山上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海中的贝类,科学界现在仍在争论,但沈括当时已经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山崖间常常嵌有螺蚌壳以及像鸟卵的石砾,横贯石壁如同带子。这是过去的海滨,现在东距大海已将近千里,所谓的大陆都是水流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沈括在书中还讲了很多关于智慧的故事。如宋朝建国初年,两浙向朝廷进献了一条长20多丈的龙船,船的上部是多层的楼房,还设有专供皇上休息的御榻。过了一些年,这条船因风吹雨淋日晒腹部毁坏了,朝廷想进行修缮,但因水上不方便施工,所以就搁置下来。到了熙宁年间,有一个叫黄怀信的宦官想出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就是在金明池(船所在的池子)北边另挖一个大坑,坑的大小以能容纳龙船为度,在坑下立木柱,柱上安大木横梁。等水放满了以后,将龙船引进坑中,船浮在水面,恰好停在横梁上面。然后,再用水车将坑里的水排出去,龙船便会安然架在空中的大横梁上,就可以修缮了。等修缮完毕,再引水浮船,就可以将船开走了。黄怀信还建议:在大坑上建一座大房子(其实就一个房盖儿),大坑便成了一个藏船的库房,以后,龙船就再也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了。朝廷采纳了黄怀信的建议,将龙船修缮一新。

趣读《梦溪笔谈》
弱水三千 吾取一瓢精华
改变人生只缘书
旧书的芬芳
给生命做减法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