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五年级时,我在一位代课老师那里借到一本《绿色的回忆》。那是一本有很多繁体字的儿童小说,记述了主人公“佳佳”暑假期间到他爸爸工作的东北林区的故事。在书的第一节末尾,佳佳这样说:“我还不是个林业工作者,长大了才是。我仅仅想把这次旅行见到或听到的一些事情记下来,给大家看看,让大家评一评,我要做个林业工作者是不是有理。”
这本书里,“佳佳”讲述了他在林区里的很多故事:采蘑菇、追熊、捉灰鼠、套狼、送小鹿回家等。
看了这些故事后,我很受启发:我爸爸也是林业工作者,我也想到他林场去,把所见所闻记下来,写成一本书,给我的同学看。我把这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后,又给兄妹看,给同学看。没想到不知谁把书的封面弄丢了,当我还书的时候老师不高兴,我就向同学借来三角二分钱赔给了老师,那本没封面的书就归我了。我给该书做了内外两个封面,在内封面中临摹上了插图中有小鹿的那幅画,用美术字写上了书名,并注明:“此书凡非,要借要还,谁借不还,再借就难。”那时我家十分穷,我读五年级的学校有十多公里远,住校,每个星期连菜都没有吃,只带一小瓶木梓油煎好的粗盐头下饭。为了还借的三毛多钱,我只能在午休时去河边捡柴火卖,花了两个月才还清。30多年来,搬了多次家,遗失了很多很多的书,可我这本心爱的书依然保存在我的书架上。好可惜的是当初弄丢了封面及扉页,已经不知道作者是谁和哪家出版社出的该书了。好在如今有了电脑,上网搜索才搞清楚作者和出版资讯。
自看了这本书后,我就爱上了写作文,爱上了看课外书,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念。我偏科了,在谈理想时,同学们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笑而不答,心里却下决心要当作家。我想:大学生多的是,作家有几个?甚至还想好了笔名:“金仲”,就是把“钟”的繁体字拆开成“金重”,然后“重”字取同音字“仲”,意味“文无第一”,且在家里也是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原因是孔夫子“孔老二”都叫“仲尼”。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参加高考,回到小山村当了农民。种田之余就砍柴卖了买书看,买稿纸学习写作,1983年第一次发表了东西,1986年,我真的当上了林业工作者。可是我的环境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山沟里。我于是考文凭,学写作。散文、小小说、小诗,其中有文章被多次转载并收入县志、市志,我还加入了几个学会……
我没有因写作得到仕途、金钱。林业企业改制后,我下岗了。但我依然爱写点乡土味的东西。也许是这点“土”才生长出一片美丽的芬芳来。“古来圣贤皆寂寞”。虽然我不能做圣贤,但我还是选择寂寞,选择爱,爱一方蓝天,爱一片原野,爱一种呵护,执拗地生长鲜艳的思想。
我像林中的小草一样,不挑剔宽敞狭窄,不计较阴晴圆缺;无论欢乐欣喜、苦闷烦恼,无论春风得意,失落挫折,在这生活的土壤上,一如既往地奉献一片心情。灵魂在这儿得到净化,人生在这儿得到洗礼。
我已有几百个小“果实”,虽经不起咀嚼,但也值得我回味。“为伊消得人憔悴”,改变我人生的,就是那30多年前的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