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13日 星期五

中外两个清史学家的握手

郝倖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3日   第 07 版)

  北方冬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办公室里,却荡漾着春天一般的暖意。一位器宇轩昂的美国学者紧紧握住一位须发皆白的中国长者的手说:“90岁不算大,要活过100岁嘛。”长者则开怀大笑:“我努力!我争取!”

  这位美国学者是哈佛大学副教务长、美国清史研究领军人物欧立德教授,长者则是闻名于世的中国清史工程的执牛耳者、“国宝”级史学大师戴逸先生。用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的话来说:“中国清史的头一把和美国清史的头一把会师了,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就座甫定,戴逸先生谈起他念兹在兹的清史工程。清史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2018年上交初稿,主体部分100册,有二十四史加起来这么多。欧立德教授笑言,如果乾隆皇帝知道大清朝的历史有这样的规模,一定会非常高兴。 

  戴先生称赞欧立德教授的中国话说得好,闭起眼睛听,就像中国人一样。教授很开心,说自己开始学中文是1979年,那时美国学中文的人很少。现在哈佛的学生选修外语人数第三位就是汉语。在中小学,小朋友们也在学中文。

  从语言学入手把握文献,是从王国维、陈寅恪一脉下来的中国传统史学最正宗的路子,也是国际历史学研究的核心方法论。戴逸先生曾多次谈到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对清史编修的重要性:“满汉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汉族同样也吸收了满族的文化。‘档案’二字,即出于满族语汇中的‘档子’。所谓‘京派’‘京味’,其实都保存了大量的满族文化。”

  戴逸先生感叹,清朝档案文献数量之大不可想象。一个人投入毕生精力,也只能接触清史一个角落,要把整个清代历史的汪洋大海都描绘出来,实在是困难。欧立德教授宽慰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其实美国也有类似的问题,古代罗马也是如此。”欧立德非常肯定清史工程在文献整理和翻译方面的贡献。说到这里,两双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离开时,戴逸先生扶着门框目送,欧立德教授频频回顾招手。走廊很长,先生的身影渐渐模糊。欧立德教授默默地走着,突然说:“这是一位可爱的老人。”

读名著也有三重境界(“今天我们如何读名著”系列之四)
华夏飞歌“中国梦”
《时间之书》
中外两个清史学家的握手
那年的书事
为当代外国文学作传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