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俗曲是广义的名称,它包括的范围较广,即除去昆、弋两腔、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大戏而外,其他演唱形式,如各种大鼓书、坠子、琴书、单弦牌子曲、小曲等等,这些民间曲艺,都可以叫做“俗曲”。北京旧时有句歇后语道:“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所说“唱本”,是一个特定名词,是一种只有一两页、顶多三五页的小册子,印的都是戏词和俗曲的歌词。最早木版刻印,后来改了石印、铅印,封面上还有图,最早是木刻图,后来照相术推广之后,印一个模糊的戏装照或人像,这就是“唱本”,由《平贵别窑》、《洗浮山》等大戏到大鼓书《大西厢》、《王二姐思夫》等样样都有,发行量极大。
这种唱本除去一部戏词外,大部分都是俗曲唱词,而大多数都是无名氏作品,即使当时知道是谁编的词,也不把作者姓名印在唱本上。这些俗曲,有的曲种是来自外地的,如河南坠子、乐亭大鼓、山东大鼓等;有的是就外地的曲种改造的,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有的则是北京清代时旗人创造的,如单弦牌子曲等。
演唱的内容,有长篇的、有短篇的,有历史的、有时事的。唱长篇如著名的石玉崑。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云:道光朝有石玉崑者,说《三侠五义》最有名,此单弦之祖也。贵月山尚书庆尝以柳敬亭比之。后来之随缘乐,本名司瑞轩,非瞽者,名尤著,说唱诸书,借题讽世,笑话百出,每出演景泰、泰华诸园,能哄动九城。近年著名之德寿山,即其支流也。德寿山、荣剑尘等人都是旗人票友下海卖艺唱单弦的。
在崇彝的记载中,说到“随缘乐”,说是“说唱诸书,借题讽世,笑话百出”等等,这就联系到这些俗曲的演唱内容。随缘乐名司端轩(实际也非姓“司”,其官名不知叫“司”什么),是同治、光绪初年的人,其“借题讽世,笑话百出”,等等,就是编唱了当时的时事内容,而且通俗滑稽、讽刺生动,所以能在演出时轰动九城。随缘乐这种俗曲的影响很大,不少潦倒旗人也以此为乐,编了许多唱词。这些俗曲有些全部是用北京当时最土的方言写成的,这就更显示了它的历史的、地方的风土特征。在外地、在异代虽然不少都很难懂,而在本地、在当时却最有听众,最能反映其特殊的风俗面貌;再有这种俗曲反映社会新闻十分及时,当时不少社会新闻、流行风尚都有人编成俗曲,加以演唱。
单弦排子曲马头调中,有一个段子叫《灵官庙》,就是演东便门二闸尼姑广真交结官府,招伎设赌,又大办寿筵,请了不少旗人王公贝子,为御史所参,被步军统领捉拿处死,王公都被革爵。当时这一类内容的俗曲极多。这一类俗曲在内容表现上和当时流行的西韵书,如《黛玉悲秋》等之缠绵悱恻不同,和悲壮激昂的东韵书、鼓子词即后起的京韵大鼓,如《战长沙》、《游武庙》等也不同。它的特征:一是在内容上全演唱当时北京的时世故事、风俗、社会情况;二是全部用北京土话土音;三是描绘细致、内容风趣,一般多少都有讽刺性;四是篇幅长短不一,有的几十句,有的几百句,长篇大论,但不演唱故事,而只叙述介绍社会风俗情况。
(作者为已故著名文史学家、民俗学家。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