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04日 星期三

新疆人的一面旗帜(新作评介)

——阿扎提·苏里坦文学情怀

赵晏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04日   第 07 版)

  《民族文学的书写与构建》一书,是阿扎提·苏里坦新近出版的一本文学评论集,我通读后掩卷而思,这不仅仅是一部对新疆文学的梳理,更是一部了解现当代维吾尔文学的百科全书。

  阿扎提·苏里坦在全国评论界是重要作者之一,他的这部评论集见证了新疆文学的成长,对新疆维吾尔作家和诗人进行了客观的、公允的、充满感情的评介。

  在《民族文学》创办维吾尔文版过程中,我有幸认识了阿扎提·苏里坦。他对《民族文学》维吾尔文版的支持与关心,至今令年轻编辑感动不已。《民族文学》杂志社每年在新疆召开维吾尔文版、哈萨克文版的作家翻译家座谈会和培训班,阿扎提·苏里坦有几次是从外地专程赶回新疆的,他那鼓舞人心的讲座、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成为每次培训班的最温暖人心亮点。

  翻开《民族文学的书写与构建》,让我对祖农、铁依铺江、吾提库尔、霍加、阿斯木、亚森、狄力木拉提、帕蒂古丽等维吾尔族知名作家的作品和为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透过这本评论集,我看到了一位作家、一位评论家,于工作中孜孜不倦地写作着,长年奔波中抽暇阅读着,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观察着,以他政治家的敏锐和鲜明立场,以他满腔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怀,以他坚定不移的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体现了这位维吾尔民族评论家的情怀、思想、行动和领军作用。

  维吾尔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在新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虽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他们又保持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的个性,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且灿烂的文化。在上世纪30年代,爱国题材中以赛福鼎为代表的作家,取得了不朽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了一批优秀作家,但“文革”中新疆维吾尔族作家受到了重创,几乎无声无息了。改革开放让维吾尔族作家们重振旗鼓,这与阿扎提·苏里坦这一批作家、评论家的出现和坚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这部评论集的出版,体现了这位评论家的气质和素养。从客观的、微观的,亦从古典的到现代的,从老一辈作家到新生代作者,他都有着高屋建瓴般的述说和评介。在中国的评论界和文学界,对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的评论、推介及关注都是不够的,而阿扎提·苏里坦以其热情洋溢的情感和真诚不欺的笔触,对维吾尔族老中青作家、诗人的作品及文学的理解,进行了独到的赞扬与批评。“唯有用文学与各民族沟通,只有相互了解,才会团结,才能一切正常,不相互猜忌,亲如兄弟。”这是他一生研究维吾尔文学和文化的真谛。

  对年轻人的提携、帮助和鼓励,是阿扎提·苏里坦热心于文学事业的表现。他在评价帕蒂古丽的创作时说:“她热爱母语,母语让她能够深入维吾尔民族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深层心理,心态。而汉语拓宽了她发展的空间,让她的文字交流域,成千万倍地扩大,让她的作品广泛地传播。如今两种语言,已经成为她的两只翅膀,平衡着她的飞翔。”

  阿扎提·苏里坦也是熟练地运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作家、评论家,他用这两只翅膀,平衡着他的飞翔。他站在新疆维吾尔民族的文化里,站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里,一分钟也离不开这两种文化,因为他是这两种文化的受益者,宣传者,更是两种文化的推动者。 

  文明是民族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阿扎提·苏里坦的为人、为文、为师之道,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用这两句话可作为诠释吧:大海成汪洋之势却以其低而纳百川,育万物;天空展无垠之域然以其高而容日月,照世界。

九十一个字的剧本(作家谈)
梁鸿:追寻大地和生活(作家近况)
新疆人的一面旗帜(新作评介)
长篇小说《芙蓉外史》揭示山乡变迁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