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曲家唐建平、剧作家万方、导演王晓鹰打造的中国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历经再度修改与打磨,近日在国家大剧院迎来第二轮演出。富有俄罗斯气息的动人音乐、诗画般的舞台呈现、被战火硝烟无情吞噬的青春与生命——这部根据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经典小说打造的原创歌剧,在带给观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当笼罩着晨雾的草地上巴扬琴声悠然飘过,当白桦林中《俄罗斯,我的故乡》混声合唱轰然响起,当剧中人物用歌声“朗读”普希金在《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诗句——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演绎出不同于小说的新景致。
导演王晓鹰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中国人创作的歌剧,体现我们中国艺术家对于俄罗斯文化、俄罗斯艺术、俄罗斯音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也表达了我们对于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人的理解,它表现了在战争中牺牲的女性的光辉,以及俄罗斯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人道主义精神。”
与首轮演出相比,第二轮上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除依旧以诗意的艺术呈现带给观众感动和思索之外,也通过主创艺术家们历时一年的精心修改与细致打磨,使全剧的情节铺陈与音乐结构更为凝练、紧凑,并凭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台呈现,强化战争与美好的强烈对比。
全剧上半部,没有太多的硝烟弥漫,有的是女兵们在宿舍里谈论爱情、“洗澡”时青春的身姿,还有对过往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幸福和平的憧憬向往。但在下半部,这些有着美丽身躯、美好情感的女战士被沼泽吞噬、被子弹击中、被战火灼烧。尽管她们怀揣着普希金诗集、想念着孩子、向往着爱情,但最终,在无情的战火中,她们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花样年华。
以中文歌剧形式呈现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音乐上不仅非常“俄罗斯”,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化”色彩。作曲家唐建平谱写的音乐,在将“欧洲传统歌剧的质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美感和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情感融为一炉”的同时,也体现着中国美学精神。
无论是合唱《俄罗斯,我的故乡》,还是重唱《在黎明之前》《圆舞曲》以及每个主要人物颇具性格特征的咏叹调,体现了歌剧艺术的追求,非常动听,令人难忘。“中国歌剧要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因此,在这部歌剧创作中,我非常注重音乐的‘段落感’和‘歌唱性’,并且,能够用好听的音乐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情感与形象。”唐建平说。在此次修改中,除了删掉约20分钟的音乐以推进情节发展外,还为索妮娅新增唱段《迎接黎明》,在表露剧中人诗意的情感世界之余,也深刻表现战争对本应拥有美好未来的女大学生的摧毁。
此轮演出中,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吕嘉深入挖掘该剧音乐特性,仔细梳理与分析人物性格,并率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以时而壮阔沉郁、时而梦幻空灵的诠释,倾述一份人文情怀。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不仅以细致考究的艺术处理,将《你们可听到我的呼唤》《士兵本应是男人》《黎明快些来》等咏叹调表现得深情感人,同时也塑造出一个有勇、有谋、有爱的准尉瓦斯科夫形象。
“演员给了全剧新的活力。”王晓鹰表示,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个性,角色表现其对艺术和人物的理解,所有的理解都整合在全剧的音乐与剧情中。面对如此宏大的战争题材,王晓鹰也坦言,我们的战争讲述需要更多的心灵触碰和人性表达。“这是一出听不到枪声甚至看不到敌人的战争戏剧,有的只是充满诗意想象的情景和坚持经典品味的音乐。事实上,我们是借助俄罗斯的深厚文化底蕴,来表达应有的一份生命关照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