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南海华商的“威水史”(历史掌故)

邓柱峰 刘鹏飞 陈昕宇 温 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22日   第 12 版)

  图为海外唐人街街景,浓郁的广粤文化是其中的亮点。
  资料图片

  图为海外唐人街街景,浓郁的广粤文化是其中的亮点。
  资料图片

  广东地处岭南,濒临南海,远离中原。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广东人具有外向的性格,也更容易前往海外谋生。

  《佛山市华侨志》记载,佛山人“出洋”以去南洋诸国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为最多,约占50%。同样,该情况也适用于南海。早在18世纪中后叶,已有南海人在东南亚一带谋生。不过这并不是南海人最早出洋的时间。事实上,早在元朝,南海人就开启了海外之旅,在当地国家上演着自己的“威水史”(注:“威水”出自粤语,指了不起、不平凡的经历)。

  史料显示,南海西樵人梁道明在三佛齐(旧港)做买卖,因善于经营和处理事情,深孚众望,被大家推为侨领。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三佛齐旧王朝,当时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光绪年间,九江上西人关晓常到马来西亚山打根埠,经营格木园,兼冶商业,成为当地殷商,被称为“格木大王”。像这样南海人“成王”的故事,还能找出很多。

  同样,南海华侨在文化上也给侨居国带来了华文文化、武术文化和醒狮文化。20世纪之交,近代教育大兴,华文文学也随之发展。新加坡独立后,新华文学仍是该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为当地文艺的繁荣作出贡献。加拿大华侨邓衍锌表示,加拿大万锦市市民在街头上一看到高桩醒狮表演,就知道是南海人、佛山人在办活动。

  侨胞与家乡的羁绊也并未随着岁月的冲刷而变得脆弱,相反在大时代的作用下变得更为牢固。在经历过艰难漂泊的岁月之后,南海华侨们在国外取得成功也不忘家乡。投资实业、捐资助学等反哺家乡的行动,让南海华侨们在家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抒写了浓厚的一笔。而乡梓之情正是凭借着这些羁绊而得到延续和传承。

  投资实业、带动家乡发展,是不少侨胞们竭尽心力去做的事情。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樵简村陈启沅因生计远涉越南,在堤岸经营丝绸庄和其他行业,成为巨富。1872年,陈启沅回到故乡简村,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使用机器缫丝的民族资本企业——继昌隆机器缫丝厂。1982年,旅港同胞林亮、林健锋、林建勋父子3人回到故乡盐步投资办实业。到2002年,他们先后投资达1800多万美元,办起了南海永和玩具制品有限公司等6间玩具厂,每年有价值数亿港元的塑料、绒布、铝合金等6大类玩具产品出口世界各地。

  在南海的文化建设上,侨胞们也不遗余力。改革开放后,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向全国各省和故乡的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单位赠送图书,支持文化中心建设,支持文学创作和电影制作等,价值达2.9亿港元。此外,华侨、港澳同胞捐款兴建新医院,改善旧医院,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的医疗设备。 

  (来源:《广州日报》)

商机商讯
30年创业的三重境界(商界传奇)
商论语丝
南海华商的“威水史”(历史掌故)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