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印度中国学大会12月12日至14日在孟买举行。除了一些资深专家,不少印度年轻学者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城镇化建设、妇女权益保障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踏实而新颖的学风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本次中国学大会主办方、印度中国研究所副主任贾克伯认为,中国学正成为印度学界最关心的研究领域,中国学大会给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以展示机会,他们将成为促进印中合作的重要力量。
来自印度东北部偏远地区的卡尼德拉以“新”取胜。这位西隆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将研究重点放在“印度在中国各省的投资”上。他用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格说明,印度各类企业已进入中国大部分省份投资,尽管会遇到渠道及语言等障碍,尚不能与中国在印投资规模同日而语,但其开拓中国市场的种种努力不失为缩小印中贸易逆差的有益尝试,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更多印度企业汲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也是印度中国学研究的重点。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普拉提纱·莱拉只有25岁,他的论述重点是“国家在中印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强调,以中国国家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正在印度得到实践,无论是“印度制造”还是“创新印度”,中小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都有赖于国家的扶植与保障。
来自孟买大学的舒蒂·萨哈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方面。她认为,中国妇女在受教育及就业方面已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样板,从社会意义上讲,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生产力的释放。印度政府正鼓励更多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上的经验也引起了印度学者的关注。德里大学助理教授萨拉吉特的研究课题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二线城市的角色”。他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探索人口数量及城市规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印度南部卡纳塔卡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巴卡迪的研究重点是“印中社会福利比较”。他和萨拉吉特的共同点是看重“田野调查”。“中国地域辽阔,区域性差别明显,所以我有大半年时间都在中国各省市间穿梭”,巴卡迪在演讲中不无骄傲地提到。
巴卡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展迅速,而令他感到钦佩的不仅仅是发展速度,中国一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一些智力、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正在代替传统行业,小城镇的变化正体现出中国整体经济的转型态势。
巴卡迪还拿出一枚奖章展示给记者看:“这是我在四川南部一个县调研时县长送给我的纪念品,他希望我能成为他们县特色银制品加工的海外推广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哪怕是很偏远的县市,都具备开展国际合作的意识。而且越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人们寻找项目、力图扩大合作的劲头越足,这也让我意识到印中合作其实存在很大空间。我也希望印度人去中国不要只想着北上广,中国其他地区也有很多的机会。”
萨拉吉特以他在江浙地区调研的经历对记者说,杭州、苏州、义乌等城市已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标杆城市,中国政府和企业搭建的数字化平台正帮助各类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一批日渐成熟的中国电商企业正在形成某种合力,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全印中国学大会每年会在不同地点举办,年轻学者的新视角让我们对中国问题研究更具广泛性。”贾克伯期待通过这一舞台,让印度更多年轻的中国学研究者有机会与印度资深中国问题专家交流,从而使印度的中国学获得更深更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