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近日,一则关于海归回国后月薪较出国前减少了7000元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家热议:按理说,有了海外留学的背景,海归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才对,但薪资怎么却不尽如人意?

归来后 薪资多少是好?

徐悦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5日   第 06 版)

  面临多方压力

  最近一则新闻报道中谈到,娜娜出国前曾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税前月薪15000元。两年前,她决定辞职去英国读研究生。没想到回国后,应聘企业为其开出的月薪仅为8000元。因对薪资有所不满,娜娜最后选择了创业。这引发了人们对“海归就业”“海归对工作的期望”等问题的讨论。

  回国后,大多数海归首先要考虑的是就业问题。若单从客观的就业形势来说,海归在回国后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据了解,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回国人员总数为40.91万人,较上一年增长了12.1%;201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近770万人。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就业形势的严峻。

  谭彦星曾就读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服装设计专业。他说:“由于我对纸媒比较感兴趣,回国后便向一些知名杂志投递简历。记得当时到《GQ》杂志面试时,我发现有许多海归前来应聘这一岗位,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事。后来我才了解到,现在几个海归争夺一个岗位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王杏凌(化名)曾就读于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日语教育专业。她说:“近些年来,海归的数量逐年增加。招聘企业难免应接不暇,甚至产生‘审美疲劳’。当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时,往往不是海归在挑选企业,而是企业在衡量是否招收这名海归。”

  除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些海归在择业问题上还要与父母“斡旋”。

  李慧珠曾留学于韩国,3个月前刚回国。在就业问题上,她曾与父母产生过分歧。她说:“在回国前,我曾在韩国工作了近1年。回国后,父母担心我的就业前景。父母认为刚回国对工作不要有太高的要求,担心我因‘钻牛角尖’而错失了好的机会;而我更倾向于找一份令自己满意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回国找工作时,我在如何平衡好自己的想法与长辈的指导性意见这一问题上,耗费了不少精力。”

  来自各方的压力让不少海归感到“喘不过气来”,然而像这样“不尽如人意”的事儿还有不少……

  还曾“水土不服”

  回国后,一些海归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相比于国内应届毕业生,海归对国内的职场环境并不熟悉,缺乏在国内实习的经历;而国内企业在招聘时对这一点又非常“敏感”。在同等学历和同等技艺水平下,企业更倾向于招收本土求职者。这一“短板”使得一些海归难以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说没有令其满意的职位提供给他们。

  “回国初期,面对生活环境的转变,我一时觉得难以适应。我从来没有在留学地实习过,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在回国就业时,我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弱于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王杏凌说,“一开始,我甚至不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相对来说,日语教育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当老师、在教育机构工作是比较好的出路,但我对这些工作都不感兴趣,所以决定从事其他行业。然而在找工作时,专业不对口曾给我带来不小的烦恼。”

  一些海归对工作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小落差,这也是“水土不服”的一种表现。王子龙曾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后,他在新加坡工作了5年,于去年回国。“不少海归在择业时,会先计算其所付出的留学费用,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薪资期望,但很少会思考自己能为公司带来什么价值。”王子龙说,“而且他们对国内经济环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认为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经验就一定更胜一筹。但其实,现在国内有不少产业正在逐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有的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理智看待薪资

  那么在择业时,一些海归又是如何看待薪资问题的呢?

  李慧珠说:“回国后,我选择到北京工作。当时我曾应聘上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但他们给我开出的工资却非常低,并不像在‘招人才’,这让我十分恼火。北京的生活成本高,求职者对薪资有较高的期望是很正常的事。虽然说薪资并非是找工作时最重要的标准,但总不能连自己都养不活吧。”

  “择业时,薪资并非最重要的因素。比如,在时尚行业,有许多前来应聘的海归宁愿不要工资也要进入该行业的大企业中,目的是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谭彦星说,“而且工作的起薪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它不是静止不变的。只要海归有‘真材实料’,能为公司持续做出贡献,自然会有许多提高薪资的机会。”

  一些海归曾有过海外工作经历,这为他们回国找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谭彦星说:“在英国留学时,我曾在伦敦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做过销售。这份工作让我了解到各个品牌的关系网,锻炼了我的社交能力,还为我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由于有过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回国后我很顺利地找到了与时尚行业相关的工作。”

  当谈到海归这一身份对就业起到的作用时,李慧珠说:“其实,招聘单位并不会太在意求职者是否是海归。而海归若是一味地端着‘架子’,反而会适得其反。海归这一身份只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加分项,而不会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最终还是要落到个人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

  (图片来源:上海证券报、每日新报) 

同台招聘 冷热不均
引才引智 多方努力(创事记)
美食会友的林深(拳拳之心)
归来后 薪资多少是好?
全国首家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花落杭州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