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

求大同 从古到今的梦想

谭 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08日   第 10 版)

  中西方文明中,都有各种学说探寻人类心中最美好的理想生活,“大同”无疑便是中国人心中美好的愿景之一。

  《礼记·礼运》最早定义了“大同”的概念:“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的渊源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人阐发《仪礼》的文章汇编,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其《礼运》篇对“大同”的定义,大概有三层内涵:

  一是“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东汉大儒郑玄注《礼记》曰:“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是也。”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礼记》曰:“不家之者,谓不以天位为己家之有授子也。”可见,“天下为公”更多是从国君、天子的角度而言,“私传子孙”是“为私”,“为公”则需“德配天地”,国君以其“圣德”为天下苍生计,方能担当“天子”之位。相传尧舜禹“禅让”帝位便是“天下为公”的典范。

  二是“选贤与能”的为政方略。“与”是推举、选举之意;贤,指德行;能,指才能。孔颖达《礼记正义》曰:“天位尚不为己有,诸侯公卿大夫之位灼然与天下共之,故选贤与能也。”在儒家看来,“选贤与能”是天子“德配天地”的具体行为,正因为明君懂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并不是私家之天下,所以无论是选拔君位继承人,还是任用文武百官,都遵循“选贤与能”的方略。

  三是“讲信修睦”的社会秩序。天子能够实行“天下为公”之大道而“选贤与能”之方略,则百姓蒙受德泽,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讲信修睦”的大同气象。“讲信修睦”即是指国君能够谈说有信、政令无欺,君既言信行睦,上行下效,世人便皆讲求信用,和睦相处,社会便会呈现出繁荣、富足、平等、无私的“大同”景象,《礼运》中从“人不独亲其亲”到“外户而不闭”即是描述了这样一种“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

  “大同”思想在儒家传承中有其深远的理论渊源和历史依据。尧舜禹三代之治,被儒家认为是上接炎黄、下启三朝,行禅让,便是大同之世。《论语》中孔子也多次赞叹尧舜:“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流露出对尧舜时代的强烈向往。从夏禹之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历史上遂从“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大同之世便退出了历史;但后世大儒的政治理想基本上并不以汉唐为高、而是以追寻“大同”为目标,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大同”与“小康”的关系

  我们要更加全面领会大同思想,还需结合它与“小康”的关系。

  继“大同”之后,《礼运》紧接着描述了“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描绘的是在夏禹之后到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尧舜禹之后,中国社会朝向“小康”的现实努力,恰恰是“大同”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落实,这是理解儒家为政之道的核心之一。“大同”与“小康”都是“大道”的体现,本质上并无高低之分,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大道的“行”与“隐”。“隐道”绝无“失道”“丧道”之义,只是尧舜之后,“大道之行”隐在了小康之治里,“小康”恰恰是“大同”之寄寓。换言之,“小康”的理论依据和支撑是“大同”,“大同”的现实演绎和开展就是“小康”。

  “小康社会”的基本核心内涵是:第一,天下为家;第二,礼义为纪;第三,兵刑为用。“小康社会”的构想是通过“礼治”实现“德治”与“法治”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切实可行的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手段,来维护个人、家、国、天下的“私利”与“公利”,最终实现秩序井然、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从某种意义上,“小康”是将“隐微”之“大道”表露出来,恰恰体现了“大同”所言“大道”之“施行”,与“大同”的内在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迈向“大同社会”的必经之路。

  “大同”思想的时代意义

  毛泽东曾用“大同”来表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大同”愿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20世纪末我国将要实现“小康社会”的构想和目标,中国社会开始为此努力。党的十六大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即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执政理念,并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在相关论述中还提出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范畴,这正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方向,其中“求大同”可谓“中国梦”的最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栖霞寺”:皇帝老儿写简化字?(汉字故事)
求大同 从古到今的梦想
“吴越人家”:古法蓝染书写“现代匠心”(中国民间工艺)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