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拨通电影《勇士》导演宁海强电话的时候,他正在北京电影学院和师生们一起观看这部电影。后来的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有人曾建议他不要和这些以挑剔闻名的师生一起观看,但他还是想知道当下观众对影片的真实反应,仍然走进了观众席。出乎意料的是,全场没有嬉笑,没有喝倒彩,放映结束时,全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有同学说: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很老的、大家熟知的故事,但仍然被剧情和人物感动,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是一部很难得的国产军事电影。
宁海强还告诉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他的最大压力其实来自于担心这样题材的影片不被当今的年轻人认可。“但是,这些天《勇士》连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国防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放映,同学们都表示被影片由衷地打动。这让人十分欣慰。”他说。
那么,这部影片是凭什么打动观众的呢?
可信性:还原真实历史
宁海强说,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不少有关长征的电影都描述过这两个经典战例。当时,红军需要在3天之内从安顺场赶到泸定桥,而敌人也预计到了红军的行程路线和目的地,实施了围追堵截。红军第一天跑了40公里,接下来一天一夜必须跑120公里,还要边打边跑,山路险峻,两岸有时是悬崖峭壁。最终,赤脚穿着草鞋的红军,在崇山峻岭中挑战人体极限,取得了这场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的胜利。电影《勇士》就真实地展现了红军将士的大智大勇和挑战生命极限的非凡经历。
在互联网上,不乏质疑这一人类战争史上奇迹的年轻人。他们觉得红军战士不可能通过攀爬13根凌空的铁索,越过两座大山之间的汹涌大河,还有人详细列出人类的奔跑速度极限,认为红军不可能一昼夜飞奔120公里而且接着拼死战斗并取得胜利。宁海强说,电影着力将这段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把战略部署、战役过程和战斗打法清晰地展现给观众,从枪弹、烟火、动作等各个方面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使电影院成为战场,所有观众和演员都仿佛在打仗。影片营造的这种效果,最令宁海强感到满意。“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艰苦艰难的‘跑酷’,战士们就是为了理想和信念在奔跑在战斗。”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贾磊磊说,宁海强他们能通过影片让勇士们的精神流芳百世,对今天的年轻人起到励志作用,也是电影界的“勇士”。
可感性:表达真实人性
宁海强认为,以往的此类影片,在拍摄和制作上与当下观众的观赏要求尚有一段距离。
本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始终希望突破、创新,通过一些片段和细节展现每一位鲜活的红军战士,让观众发自内心地动情、动容,跟着红军将士的命运走,为之担忧,为之自豪。无论儒雅却坚强的政委、刚毅的团长、勇猛善战的老廖、混过各种军阀部队却在夺桥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老余、来自“中央军”的打炮高手田生才、坚决跟着部队走的孤儿娃娃兵……每个人物都各有鲜明个性和身世,汇聚在红军队伍中形成铁流,并被锻造为勇士。整部电影中没有一句口号,但每位红军都是英雄。
贾磊磊说,宁海强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创作中,始终坚持的是抵进历史纵深的美学风范与融贯时代精神的史诗品格。影片突出展现的“勇士之血、勇士之情、勇士之魂”,赋予这部弥漫硝烟烈火的战争影片,一种深切而真挚的人文情怀。
可看性:运用现代手法
影片中出现了不少壮美的景象,比如激流险滩,青山滴翠,飞瀑如练,千年雪峰,甚至还出现了珍禽异兽,如大熊猫和金丝猴。这些景象在过去的战争影片中是极少见到的。
宁海强介绍,他们力图使整部电影跟世界军事大片、战争大片的感觉比较贴近,共采用了1000多个特技镜头,1:1搭建了泸定桥,影片最后能呈现出现在的效果,与现代电影工业制作的灵活手段、悬念设置以及各种机械,与日新月异的电影制作手段分不开。整部电影遵循国际大工业电影制作方法,比如将大渡河、泸定桥结合在一起,大渡河水流的湍急程度,两岸山峰的险峻程度,沿河两岸景象等镜头,都用电脑特技加工,更加有力地体现了将士们渡河的艰难和他们的英勇顽强,搭建的泸定桥也很有视觉冲击力。
此外,演员选用了年轻帅气的男明星。宁海强说,他翻看红军时期上到军团长下到普通战士的历史资料,觉得他们都是那个年代非常帅气的小伙子,洋溢着激情和动人情怀。主演李东学、聂远、宋佳伦、于小伟等,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被红军的壮举深深感动,吃大苦、耐大劳,拍完后还很留恋剧组,觉得这段拍戏的经历很难得。
“谈国产电影,不应该把主旋律电影和商业大片完全割裂开来,现在的潮流是两者正在慢慢结合起来。”宁海强说,即使主旋律电影,也应该拍得好看,也应该弘扬真善美,表达中国人的向心力。这是电影创作的题中应有之意。“《勇士》正是力图做到这样。”他说。
据媒体报道,当年完成飞夺泸定桥这一壮举的红军勇士,没有一个人活着走进新中国,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影片中,红军的背包和木箱上写着一些词语:理想,民族,未来,信念,勇敢,坚持……供他们在行军和休息时默诵学习。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勇士》让我们铭记了这些勇士的丰功伟绩,也把他们的可贵精神,铭刻在我们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