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早期泉州华商回报家国(历史掌故)

陈东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3日   第 12 版)

  图为泉州归侨所建的番仔楼。
  资料图片

  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外侨胞有6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310多万人。早期出国的泉籍侨胞在异域筚路蓝缕,胼手胝足,谋求发展,为当地的开发和建设做出极大的贡献。然而亲情和乡谊是游子与家乡之间割不断的脐带。晋江的《蔡氏族谱》就提到明嘉靖年间出洋经商的人是如何思念家乡、不忘兄弟、回报同宗。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出国人数大增,海外华商人数增多,泉州华商与祖国、故乡、家族的关系更为密切,回报的特征也就越加明显。

  明末清初时的“汇”寄钱款,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主要是托回家乡的亲朋好友捎带,所以汇款十分困难。鸦片战争后,华侨华商增多,侨眷也多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侨华商纷纷把积攒的钱银托交相识的归侨带回。有的人见此事既是为华侨解难,也可得到手续费,于是专门做起此事,并顺便做点诸如贩卖土特产的商业,这便是“水客”。当时整个福建省,泉州晋江的侨汇最多,“水客”也难以满足广大华侨华商汇寄银款的需求。1871年,晋江安海的郑氏两兄弟创办了第一家专为华侨邮信汇款服务的“批馆”。1877年,永春人黄日兴在厦门又开设了一家民信局。此后,又有二三十家兼营侨批业的民信局、侨栈、汇庄、商号开展营业。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在全国各地遍设邮局,把民营信局纳入管辖,加上轮船的使用,侨信、侨汇方便多了,也快多了。

  除了侨汇,还有大量泉州籍华商回报家乡和国家的捐赠事迹。在大量的近现代泉州海外华商的捐赠事迹中,许多华商将钱财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其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财物都贡献给家乡教育事业的华商第一人是陈嘉庚先生。根据他的《南侨回忆录》提供的资料计算,自1904年至1931年前后的28年中,他共赚1967万元,共支出1331万元。没有陈嘉庚,就没有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全力以赴办学校的精神也带动了许多华商纷纷捐资助教,资助教育的费用在华商捐赠项目中占的比率最大,不仅与华商们重视家乡教育的观念有关,也与陈嘉庚先生的光辉榜样有关。

  除了上述华商,还有更多捐款华商不记姓名,由华商团体收集后派专门负责人交给有关部门。而且,对国内救济、建设的需求,不分泉州、温州,也不论南方北方,一律慷慨捐赈,为近代侨乡乃至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来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愿建广厦千万间(商界传奇)
勇于拼搏 必为第一(人物链接)
商论语丝
早期泉州华商回报家国(历史掌故)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