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祁岳:

愿建广厦千万间(商界传奇)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3日   第 12 版)

  图为祁岳。
  资料图片

  图为祁岳(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刘林卿摄

  如果你有机会去到澳大利亚悉尼最大的卫星城市帕拉马塔,城市中心最高的一座大厦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你或许不会想到,建起这座大厦的是一位华人女性。她叫祁岳,是澳大利亚本土最大华人房地产公司B1集团的董事长。

  记者见到她时,一头红棕色的卷发,一身纹着金色花饰的黑色连衣裙,衬得这位女华商优雅又不失干练。如今的她,事业成功,光彩照人。而20多年前,刚刚来到澳大利亚的她,只是一个负债留学的穷学生。让这个巨大而美丽的蜕变最终完成的,是她坚持多年的一个关于家的梦想,更是她始终没有放弃的努力与拼搏。

  

  高楼背后的华人安居梦

  “刚到澳大利亚留学时,我住在一间木板房里,因为没钱交房租,所以只能在房间过道上搭一块很窄的木板当床,睡在上面一翻身就会掉下来。”祁岳说,就是从那时起,一个梦想在她的心里悄悄生根——未来,要给自己一个舒适温暖的家,也要为许多同样来到这里打拼的移民建起座座高楼,让他们安居。

  2013年4月9日,当一栋107米高、28层的高楼在悉尼帕拉马塔拔地而起,作为这栋楼的拥有者,祁岳感慨万千。从有梦到圆梦,她用了24年的时间。

  如今的祁岳常常笑声爽朗,说起往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云淡风轻。然而,她走向成功的道路其实遍布荆棘。

  仅仅是这个让祁岳颇为骄傲的当地最高大厦项目,从买下地皮到正式动工,就经历了漫长的3年。2007年,就在祁岳相中并买下帕拉马塔市中心一栋2层商业旧楼后不久,金融危机席卷而来,重创当地房地产市场。“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祁岳至今依然记得当时的举步维艰。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因为认为祁岳的团队缺乏建设高层楼房的经验,以及对于华商的固有偏见,当地银行拒绝提供贷款。

  摆在祁岳面前的似乎是一个绝境。可这个性格果敢、坚持梦想的北京女子没有就此妥协。市场不好,那就打磨方案,静待时机。于是,祁岳利用等待市场转暖的时间,根据行情对楼宇规划进行调整,增加商业楼层,住宅则由最初计划的大户型调整为中小户型,并在房间设计上更加人性化。在确定了主要目标买家是本土华人之后,细心的祁岳在细节上做起文章。“比如考虑到华人习惯炒菜,我们就将油烟管道设计为通往室外。又如根据华人的喜好,我们将户型设计为方方正正的,而非圆形或弧形的。”

  2010年,大厦建设终于开始推进。祁岳明白,要赢得银行与市场信任,别无他法,唯有质量过硬。设计、用料、施工、管理……每一个环节,她都严格把关,毫不松懈。“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祁岳说,正如公司名称“B1”的谐音,“必为第一”是她经商最为坚守的信条。最终,在这个楼盘开盘的前三个月,祁岳就卖出70%的住宅。

  如今,祁岳在澳大利亚不少城市建起越来越多的楼房,当初梦想的种子早已开花结果。而更让她自豪的是,只要听说是B1公司的项目,当地银行给出的估价总是比其他相同地段的项目更高,楼盘一出买家就争相购买的场面更是常常出现。“这是对我们品牌的肯定。”祁岳骄傲地说。

  撞了南墙,就穿墙而过

  一身厚重的工作服,一顶安全帽,一双平底鞋,这是祁岳平日里最常见的装束。“在澳大利亚,我几乎没有机会穿高跟鞋和裙子,因为随时都要准备上工地。”和记者聊起平常的工作状态,性格豪爽的祁岳有些不好意思地轻轻拉了拉身上的连衣裙,笑说自己其实有些不习惯。

  “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工人,甚至包括我们的经理,都是男性。”作为工地上为数不多的女性,祁岳需要面对的不只是层出不穷的工作难题,还有质疑。“人家觉得,你一个女人在工地上跑来跑去,到底行不行。”

  作为“行动派”,祁岳选择用事实给出最有力的回应。每天7时,工地开工,而她也会准时出现。应对与建筑公司、政府、设计师、工会、邻居等方方面面的大小事宜,祁岳总是带着团队亲力亲为。这样的状态常常持续到晚上八九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发生,但我的个性就是认准了就往前走,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还得穿过这堵墙。”祁岳说,这种性格或许与自己从小在北京的部队大院长大有关,军人的坚毅在自己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事实上,如今的淡定与坚强更多的还是来自初到异乡时经历的磨砺与锻造。祁岳还记得刚到澳大利亚的前半年,借钱来留学的她,搭乘公交时常常提前一站下车,只为省下20分澳元的车费,为此甚至“走破了旅游鞋的鞋底”。

  而在进入房地产行业之前,在餐饮、贸易等多个行业的打拼,更让祁岳不再惧怕吃苦。

  “我的第一桶金是在一家餐厅赚到的。”为了偿还学费,祁岳曾经孤身一人跑到昆士兰州汉密尔顿岛的一家餐馆打工,一边干活一边学习管理经验,并用在这里积攒的4万澳元买下布里斯班一家餐厅的一半股权。“那会儿就想试试能不能自己做老板。”当时年仅25岁的祁岳没有顾虑太多,凭着一股闯劲儿勇敢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祁岳几乎每天都见不着太阳,因为“从早上开门到晚上关门都待在餐厅里”。为了节省开支,从接待顾客到洗菜帮厨,从擦洗玻璃到打扫厕所,祁岳这个老板娘什么都做。甚至在午餐结束到准备晚餐之间的两个小时间隙,她还向餐厅的厨师学着做春卷、包馄饨,“尽量节约每一分钱”。

  “和打工不同,做老板就得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周全。不管生意好不好,每天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如今再谈起那段艰难起步的日子,祁岳却充满感激。她说,正是那番又拼体力又拼脑力的锤炼,让她之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始终坚信,只要努力,“再大的困难都能过得去”。

  为多元文化融合而努力

  今年年初,祁岳获得“新州州长多元文化奖”,这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表彰对当地多元文化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者的最高奖项。作为上台领奖的唯一一名华人,祁岳时隔近半年再和记者聊起此事,骄傲之情依然溢于言表,甚至比谈到自己的事业成功更为高兴。

  自从经商以来,支持当地社区多元文化发展一直是祁岳颇为上心的事。“我们不光要在当地建楼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的就业、经济发展和中澳两国的交流出力。”于是,工作之余,祁岳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当地政府打交道。讨论社区规划、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公共建筑设计……祁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当地的发展贡献着来自华人的力量,也让华人的声音、华人的文化获得更多的重视。

  在最初规划帕拉马塔第一高楼项目时,祁岳发现,虽然附近华人聚集,可是中国商铺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条集中的唐人街。为此,在和政府商议后,她将大楼底层商业办公区域专门设计为“中国区”,引入中医馆、中餐馆、中国礼品店等商铺,并在过道上挂满大红灯笼,使这里充盈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也让当地有了名副其实的“唐人街”。

  最近,祁岳又在忙着开发悉尼大学、麦考瑞大学等高校附近的住宅型房地产项目。不同于以往常做的华人聚集地区的项目,祁岳这次选择的是白人集中的高档小区。如何保留当地原有的白领小资的生活理念,又满足主要客户群体华人的入住需求,祁岳坦言这“第一次尝试并不容易”。

  融合多元文化,这又一次成为祁岳选择的解决办法和设计之道。在计划建成的高档洋楼和联排别墅中,祁岳纳入外国人和华人都喜欢的一些设计风格,例如大型的衣柜、带有浴缸的卫生间等。而在设计厨房时,她将橱柜由之前的全封闭式改为半封闭半开放式。“华人常用油盐加醋等调料,需要封闭的柜子,而外国人则喜欢在开放的空间摆放一些装饰品。”说起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现在的祁岳已是头头是道。

  当初躺在过道木板上的那个女孩或许不会想到,多年之后,她真的可以凭借努力,给自己和同在异乡的同胞建起一个个温暖的住所。而如今,一座座矗立在澳大利亚街头的建筑正是祁岳不懈拼搏、走向成功的最好见证。

愿建广厦千万间(商界传奇)
勇于拼搏 必为第一(人物链接)
商论语丝
早期泉州华商回报家国(历史掌故)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