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至9日,《中国民歌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个节目在合适的时间,提供了合适的平台,让观众有机会走近民歌,接触和感受真正的文化国粹。
民歌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是民族精神的积淀,也是民族性格的诠释。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因为地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任凭踏上哪一方水土,都能风尘仆仆地前往,幸福满满地归来,因为民歌所带给人们的是实实在在的爱和感动。原生态文化最大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它简单的“真”,那些来自于田间地头、码头船舶中最纯粹的歌者,是将心灵最朴素的情感凝结成旋律,讲述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信仰。
《中国民歌大会》在以往民歌类节目基础上另辟蹊径,推陈出新,立足寓教于乐,运用纪录片式的创作手法,从主持人下乡采风,到最终的舞台呈现,使观众能够对民歌及其根源有一个宏观全面的了解。节目以传播民歌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各民族的民歌文化为首要任务,重挖掘、重讲述、重人文。特别设计的嘉宾点评环节,邀请文艺圈与文化圈的名家和专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抛砖引玉、由表及里地为观众解读每首民歌背后的含义。从节目播出后收集到的各方评论来看,观众对节目的创新精神和良苦用心表示认可和赞赏。
除了内容好,《中国民歌大会》还有一大重要特点就是接地气,不仅摒弃了居高临下、单纯说教的方式,还让主持人下乡采风,走进田间地头,真正去接触民歌的源头,搜集不同民族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倾听来自乡野的声音。这种“让双脚走进泥土里”的做法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节目组的诚意所在,对节目敞开心扉,建立信任。节目的舞台布景也极具原生态特色,极大程度地还原了民歌创作早期的生活场景,使观众能有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民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节目评比环节采用的是来自民间的“抓豆子评歌王”的民俗,这种“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创作理念切切实实抓住了观众的心。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认为,民歌震撼人的不是艺术,而是人民朴实的生活。艺术方式只是手段,不是终极目标,通过艺术方式反映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化,才是艺术的根本。现象级节目追求的目标永远都不是收视率有多高,而是节目是否能走进观众的心里。目前看来,《中国民歌大会》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