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

三伏贴为什么能够冬病夏治?(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王红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07日   第 07 版)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贴敷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每年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就到了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也称入伏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三伏。初伏和三伏之间的时间是中伏。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效果。三伏贴疗法又名天灸。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易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体质在这一时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在冬天治寒证,就像在雨天晾衣见效缓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穴位开阖、经络疏松,阳气及气血流注最旺盛之时开展治疗。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血脉直达病处,获得温阳散寒、通经活络、激发脏腑功能的最佳效果。

  有些冬季易发的疾病如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对于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对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都有不可低估的效果,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

  三伏贴里都用了什么药味呢?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现代中医还调整了用药的品种及计量,以适应现代需要。

  “三伏贴”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今年的三伏是:7月7日至8月25日 ,有需要的人们可以试试。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

较劲暴走 小心得不偿失(健康关注)
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研究结果发布(医疗前沿)
蔬果先洗后切 减少营养损失(保健园)
经常游泳 记着护牙
健康资讯
三伏贴为什么能够冬病夏治?(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责编:喻京英 邮箱:hwbjk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