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西湖苏堤南段西侧,有一处以花、港、鱼为特色的著名景点,它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在红鱼池畔,立有一通康熙御笔亲题的“花港观鱼”石碑。本来,它与康熙所题的其它十景碑一样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却因“魚”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三点,成了是非口舌的场所。
请听导游的解说:“大家知道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魚’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逢火必死。康熙爷笃信佛教,有好生之德,他不忍见鱼在火上烧烤,便将‘魚’字底部的四点有意错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
应该说,这种说法颇有些悲悯情怀和生态意识。但是我想,倘若康熙皇帝泉下有知,定然不会同意的,因为明摆着就是说他不通“小学”(文字学)嘛。此种“揣度圣意”的事情还是不做为好。
诚然,汉字里,四点多表示火,如蒸、煮、熬、煎、照、热、烈、焦、熏等字。但“魚”字却是个例外,其下部的四点,是古文“魚”的鱼尾形状的变形,并没有火的意思。图二为“鱼”的字形演变过程:
通过“鱼”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金文中,“鱼”字俨然一幅具象绘画,鱼鳍、鱼鳞俱全,下部是悬垂的鱼尾。小篆“鱼”字有所抽象,鱼尾也笔画化了,写成(图三),很像小篆“火”(图四)的字形。在小篆转变为隶书的“隶变”过程中,为了解散篆体,以求简便,一些本没有联系、但形状相近的偏旁在隶书中出现了混同现象,“鱼”字的鱼尾部分与下部为“火”的汉字就趋同到四点(灬)上。
“火”和“鱼”均为《说文解字》的部首。关于“鱼”,《说文解字》解释为:“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清人段玉裁注曰:“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从火也。”
《说文解字》告诉我们,除“鱼”字外,还有个“燕”字,其下部皆为“枝尾”(分杈的尾巴),段玉裁明确指出它们与“火”毫无关涉。图五为“燕”字的甲骨文和小篆:
其实,不仅康熙皇帝,他的孙子乾隆也这样写过。在北京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里,有一座乾隆御题的知鱼桥,那“魚”字下部也是三点。照导游的逻辑,莫非乾隆也像他爷爷一样有好生之德,不忍鱼在火上烧烤吗?
再举个眼跟前的例子,图七为南开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田蕴章在“每日一题、每日一字”书法讲座中写的标准行书“鱼”字。大家看,也是三点。您能说田先生也信佛,有意写错字吗?
搞清楚了“魚”下四点与火没有关系,那么,康熙为何要写三点的“魚”字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康熙所书字体为行书。行书与楷书的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有牵丝映带,为此,就要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连笔和减省笔画,以便快捷书写,故将“魚”下四点减省为三点。
知道行书的这个特点,我们也就豁然明白了由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裕安大厦”,“裕”字为何少一点了。裕安大厦位于上海黄浦江畔,是安徽在沪招商引资的窗口,长期以来,大家对赵朴老的这个“错字”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得猜测赵朴老是安徽人,对家乡很有感情,也了解家乡还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故题写“裕安大厦”时,感到家乡离富裕还差一点,少写一点,意在激励家乡人民正视现实,加倍努力补上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