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张 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24日   第 10 版)

  女娲补天漫画

  河北涉县娲皇宫的女娲像

  女娲造人漫画

  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小说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作为引子引出下文,从而为宝黛的爱情故事染上了一层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巧妙的构思虽然是曹雪芹的创造,但也有历史悠久的女娲神话做基础。

  女娲被誉为“古神女而帝者”,位列“三皇”之一,也叫娲皇、帝娲等。在神话传说中,她既是创造了人类的始母神,又是化生万物的创世神,还是拨乱反正、有诸多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❶ 女娲造人并创造世界万物

  女娲造人的神话,先秦时期已有记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发出这样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都说女娲创造了人类,可是她也是有身体的。那么她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这真是一个千古难题,而这个难题和女娲造人神话一样,反映的都是人类对于自身起源的深切关注。

  关于女娲如何造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有如下记载:开天辟地之时没有人类,女娲就用黄土捏造出人。可是这项工作太繁重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改成用绳子粘上泥巴甩。不同的做法创造了不同的人,富贵聪明的人是捏成的,贫贱平庸的人是甩成的。女娲用土造人的神话代代相传,情节也多有不同。比如在另外的神话里,女娲将捏好的泥人拿到太阳下晒,不料天降大雨,一部分泥人被运到安全地方,一部分则被雨淋变得四肢不全,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有残疾人的原因。这些神话直面社会现实中的贫富分化、智愚差别和残疾问题,并进行了解释,虽然带有宿命论的特点,却也反映了人们追根溯源的心理和特定时代对相关问题的认知。

  除了用土造人外,女娲作为始母神,还用孕育的方式造人。这往往发生在大洪水毁灭人类之后,世上只剩下女娲和伏羲,于是二人结为夫妻,女娲怀孕,再造人类。在不少神话里,女娲生出的是肉球等怪胎,里面包蕴着几个、几十乃至上百个孩子,他们成为不同姓氏或民族的祖先。

  但女娲不仅仅是人类的母亲,她还是创世神——世间万物的创造者。正如东汉许慎所指出的:“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女娲的创世神神格在今天流传的神话故事里仍然有鲜明的表现,比如《男人和女人的来历》(浙江玉环)就讲道,女娲先用捏,后用桃树枝粘泥的方法造了足够的人后,就走了,“那些粘在树枝上、落在草丛中的泥浆,后来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山禽和走兽,落在水里的就变成了鱼。”

  ❷ 女娲是拨乱反正的文化英雄

  作为文化英雄,女娲最大的功绩是拨乱反正,通过补苍天、立四极等活动,消除主要因天灾人祸导致的混乱局面,重新恢复正常的宇宙秩序。

  据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天下百姓成了飞禽走兽的口中食。面对此情此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天下重归于和谐,人们又能安居乐业了。在这里,地震、强降雨、山洪、火灾同时爆发,女娲面临的是一场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破坏。

  而据另外一种记载,导致天下失序的是人祸:“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女娲同样“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为了拯救人类于危难,在一些神话中,石头不够用,女娲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补天。

  其次,女娲是一些乐器的发明者,史载,“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而今人采自云南迪庆藏族的一则神话也说,女娲造人后看到大家没有什么好玩的,便制作了芦笙、箫供他们娱乐。

  另外,女娲还与婚姻制度的制定密切相关。《路史》说她“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可见在男女婚姻方面握有重权。而在至今流传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合婚、盖红盖头等一些婚礼仪式也自女娲而起。比如在《红盖头来历的传说》中,大洪水过后,世上只剩女娲伏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女娲要与伏羲结婚,但兄妹怎能结婚?伏羲不同意。女娲便在头上盖了麂皮,假装另一女子,骗过了伏羲。从此结婚便要将新娘的头脸遮盖起来。

  ❸ 女娲神话蕴藏着文化精神

  女娲的神话传说看似荒诞不经,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个中既有对大地震、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古老战争的历史记忆,也有人类草创时期文明起源的蛛丝蚂迹。同样重要的是,女娲的神话传说蕴藏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那是对人类和诸多社会现象根源的求知与追问,是对天下有序、安定和平的美好期许,是面对天灾人祸时表现出来的超人智慧和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女娲具有多样神格,是中华大地上的始母神、创世神和文化英雄,她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数千年来,不同民族不仅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讲述她的故事,而且为她立庙,举办庙会加以祭祀,甚至将她的故事与各地的风物、风俗相联系。比如我国许多地方都曾有补天节,时间在正月十九,或正月二十、正月二十三,主要习俗是妇女蒸薄饼或摊煎饼,并将其抛在屋顶上,以表达对女娲补天救世的纪念和感恩。正是通过多种形式,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们不断演述着女娲的神话传说,也分享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沐浴着共同的文化精神,并因此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带感和认同心。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康熙为何写三点的“魚”?(汉字故事)
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贵定稻雕:“升级版”稻草人(中国民间工艺)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