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中国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为什么干活时有人高唱劳动号子?……这些都是传统民俗的学问。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俗不仅产品销售突破了地域限制,参与方式也突破了时空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现代与传统的撞击,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产业在迸发出新活力的同时,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变化了的民俗,还能否保持传统韵味,又能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呢?
互联网让民俗更多彩
河南开封朱仙镇的郭太运今年90多岁了,掌握木版年画的手艺已有70多年。造型丰富、寓意吉祥的传统木版年画,曾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贴年画的人越来越少。
2016年1月,郭太运参加了淘宝众筹联合“故宫淘宝”发起的非遗众筹项目,他根据“90后”设计师黄晶提供的图稿,将新元素融入年画创作中。郭太运的作品在淘宝年货节上一经亮相,便备受欢迎。
除了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探花”主题布鞋、吉祥抱枕等,许多带着浓浓年味的老物件,都在2016年春节前夕,出现在了淘宝网首页。传统年俗借助互联网,呈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中。
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影响民俗的形式和程度千差万别。除了对传统民俗的内容产生影响,互联网还成为助力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
吕铁智是金马派风筝的传承人。1998年赴美交流时,他就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强大作用。吕铁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当时我应邀给当地的中小学生讲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反响很大,那会儿还没有专门的网站来做风筝文化的交流和对接,可以说有需求没渠道,这让我遗憾了很久。”
如今,吕铁智通过儿子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比我更懂年轻人的想法,提出举办在线沙龙、网上卖风筝的计划,受众能够覆盖海内外。”
传统的传承是师父带徒弟,一对一的传授方式对徒弟的资质和耐心都有严格要求。近两年,通过网络,吕铁智聚集了一批批的风筝爱好者。“他们利用闲暇时间来学习,说不上是我的传人,却都是金马派风筝的传播者。”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林继富表示:“互联网与民俗的关系,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民俗同样如此,二者结合是当代民俗的一种传播方式。”
有创新也有消解
十多年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黄新武,就注意到了传统丧葬和祭祀习俗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当天价墓地、清明祭祀引发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话题经常出现时,我就想,能否创建一个方便大家寄托哀思、缅怀故人的在线纪念平台。”2006年,天堂网正式上线,成为较早的网络祭祀平台。
网站创建之初,有人讽刺黄新武动歪点子挣钱。黄新武在采访中表示:“这让我难受了很久,我的出发点始终是宣传文明祭祀理念,网络只是实践想法的一个渠道。”
2012年的一件事更坚定了黄新武的想法,一位华南理工大学的退休老教授告诉他:“我在外十多年,回到上海后,连亲人的墓地都找不到了,是网络纪念馆让我的哀思有了新寄托。”
黄新武认为:“网络祭祀的普及期还很漫长,在这期间,如何坚守公益内核、不被商业化侵蚀,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中途退出,最终伤害的是用户的感情。”
黄新武也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网络祭祀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纯商业化的祭祀网站,动辄以各种名目的收费花招来敛财,而用户一旦不满或停止付费后,就采取清空数据等极端手段,甚至“关站走人”,凸显了民俗在网络时代发展的保障性需要加强。
面对淘宝上各式各样的风筝,吕铁智也曾陷入沉思:“网络在更广、更快传播的同时,也将问题复杂化了,商业化的生产模式容易让手工艺丧失特色,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告诉笔者:“民俗最本质的作用是沟通心情、体现关怀,互联网很好地展示了民俗,同时让民俗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他同时指出,新的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网络平台的杂乱无章、民俗信息的错漏传播、商业化捆绑销售等。
关键要看民俗本身魅力
事实上,“互联网+”与民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传统民俗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又为民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与一些手艺人固守传统不同,吕铁智的想法很“超前”,他为惠普公司设计风筝文化礼品,并尝试挖掘风筝的广告价值。“风筝的内涵是传统的,放风筝有放飞烦恼、疾病的寓意,但时代变了,你的形式和内容也必须要变,离开受众基础,我们的手工艺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有专家分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民俗——互联网民俗正在形成。对此,有网友表示忧虑:互联网民俗缺少了传统的仪式感,在光鲜外衣下,大多是昙花一现。同时,也有网友持更为开放的心态,认为数字化让民俗有了新表达。
在高巍看来,民俗凝聚了人们的一些习惯,不会因为某个新生事物的出现而突然发生转变。针对互联网民俗,可以引导但不能强求。
林继富认为:“民俗是小范围内共享的文化,网络的去中心化将其推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欣赏不等于接受,操之过急甚至会导致一些民俗的加速消亡。”
民俗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仍需坚守。林继富从三方面总结了民俗的核心魅力:“首先是精神内核,互联网加速了民俗的变化,但精神内核应该被传承;其次是情感,民俗都是在情感基础上诞生的,同时也在强化和延续着这种情感关系;再次是认同功能,民俗背后是共同体的关系,身份文化的功能不应该被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