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到澎湖听“雨生”(游台湾)

王昀加 王海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30日   第 03 版)

  张雨生

  潘安邦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在碧蓝海水围绕的澎湖,一曲《大海》让心情飞得更高更远。阳光炽热,海风阵阵,野生的仙人掌倔强生长,美丽的澎湖,音乐的元素同样没有缺席。

  在澎湖最主要的商业街区附近,一栋栋平房修建得横平竖直,街巷虽不宽敞,却打扫得十分整洁,这里是名为“笃行十村”的眷村。随着岁月变迁,原来的居民已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搬迁,昔日熙熙攘攘的居民区修葺改建成文化园,而张雨生和潘安邦两位歌手的纪念馆,正栖身于此。

  张雨生,享有“音乐魔术师”盛名的创作型歌手,代表作《我的未来不是梦》至今催人奋进;潘安邦,外形俊朗的民歌歌手,一首《外婆的澎湖湾》红遍两岸,让多少大陆民众对澎湖心驰神往。两位歌手出生于相同的眷村,虽然都已辞世,他们的纪念馆仍轻声吟唱着过往的故事。

  走进张雨生纪念馆,仿佛进入一本立体的张雨生人物传记。从年少的高低床,到求学时代的张张奖状,再到走入音乐世界后的种种成就,一幅幅照片配着文字解说,将张雨生的人生旅程呈现在参观者面前。受到眷村房屋的限制,展厅的规模并不大,室内的展品数量也难言丰富,但字里行间,却透出对这位才子的依依不舍。

  “只能说,他走得太早。”一条从1966年开始的时间线,记录了张雨生一生的重要时刻,这条时间线最终定格在1997年。那一年张雨生刚刚31岁,为张惠妹的《BAD BOY》专辑制作了三首主打歌,为音乐剧《吻我吧!娜娜》连写28首歌曲,推出了自己的第十张专辑《口是心非》,三项工作都圆满完成。正当外界期待张雨生展现更多音乐能量时,一场车祸却让这颗璀璨的明星瞬间坠落。

  潘安邦纪念馆与张雨生纪念馆相距不到百米。纪念馆里展示了潘安邦不同时代的音乐专辑,从黑胶唱片、卡带到CD、DVD,记录着音乐与时代的变迁。纪念馆里还展示了好几幅潘安邦青年时代完成的手绘插画。小时候,其绘画天分甚至得到专业人士肯定。因缘际会,潘安邦最终并未走上绘画之路,否则,今天我们或许会多认识一位画风细腻的画家,却少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

  动听的歌声从馆内传出,“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据介绍,潘安邦从小由外婆照顾,因此与外婆感情弥深,1979年他出版的首张专辑,正是描绘祖孙情的《外婆的澎湖湾》。在1989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潘安邦献唱《外婆的澎湖湾》,一举成名,此歌从此广为流传。

  纪念馆的庭院中,矗立着一尊铜像:海波之上,一队乌龟欢快地游泳,顽童开心地玩水,旁边则是专心注视顽童的外婆,眼里全是关怀。铜像旁边,镌刻着潘安邦的思念文章:想到海的另一边去开创梦想,又不舍澎湖湾的海边,独留外婆的心痛……幸好有了《外婆的澎湖湾》,想她或她想孙子的时候,电话里我总是轻轻地唱着,外婆在另一边静静地听着……

  潘安邦生于1954年,2013年病逝。据纪念馆导览员介绍,尽管潘安邦和张雨生的旧宅彼此相望,而且潘安邦直到20多岁才离开澎湖,理论上和张雨生曾同时行走在眷村的街道之中,然而可能是受到年龄差距等因素的影响,两人在澎湖时并不相识,直到后来作为音乐人聊起来,才知道大家竟是同乡。

  笔者在文化园看到,尽管目前还不是旅游旺季,仍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纪念馆导览员、澎湖当地居民黄秀燕说,她很喜欢这两位歌手,“一位长得帅,一位的歌声非常高亢好听”。两位歌手也提高了澎湖的知名度,让更多游客、特别是大陆游客来澎湖旅游,“感谢他们促进了澎湖的观光业发展”。

  (据新华社台北电) 

旧媒体(热词解析)
有阳光的兰桂坊(看香港)
台科大爱莎翁
澳门公布脑死亡标准
到澎湖听“雨生”(游台湾)
两岸小辞典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