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有阳光的兰桂坊(看香港)

邰文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30日   第 03 版)

  兰桂坊街头美食节
  洪少葵摄

  兰桂坊是属于香港的,兰桂坊是属于夜香港的。这个酒吧餐厅的集中地,是香港西方生活方式的总会,越夜越美丽是其标志。每当太阳升起,兰桂坊便成为寻常巷陌:窄小的石子路,上坡的路面,匆匆穿行的路人甲乙……但上周末一场“兰桂坊街头美食节”,却颠覆了兰桂坊的“夜”形象,五六万人在大白天涌到兰桂坊,令此处的“派对”气氛从深夜延续到白天。50个美食档口仍然是兰桂坊的“洋”味道,成了香港普通市民假日里的享受。

  兰桂坊之所以能成为各种版本的香港导游册的选项,不是因为酒吧、餐厅有多豪华出奇,相反,这里往往窄门小户、陈设简单,但保持西方文化的原汁原味,英式、美式、日式各有特色。比如英式酒吧下午3时有下午茶时段,美式则在晚上下班到晚饭期间有“欢乐时光”,日式餐馆的铁板烧、印度餐馆的咖喱及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饮食各自坚持“本土”,却形成了国际化的风景。据香港媒体报道,阳光下的“兰桂坊街头美食节”也散发着异国风情,串烧、炸鱼、披萨、德国香肠、墨西哥香料虎虾杯、各种佐酒的西式小吃……排起长队的档口既有“七桌子”的热狗,又有“鲜入围煮”的花胶鸡汤,中西荟萃是兰桂坊街头美食不同于其他美食活动的特点,阳光下的兰桂坊,也仍然是兰桂坊的个性与气质,吸引着人们去猎奇探秘。

  兰桂坊名声很大。每逢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这里比西方还西方,各种文化符号鲜明突出,各地游客挤满酒吧餐厅,窄巷内流动着异域风情。平日里,这里也是香港白领一族的聚会之所,每到下班时间,便音乐响起,人群聚拢。但这些摆放着闪亮的玻璃杯、刀叉、高脚木凳的洋酒吧里,虽然看上去高档,也有平价消费,普通的酒一杯二三十港元,一瓶啤酒15港元,酒吧还提供免费的花生、无花果等小吃。只是叫酒水时要付服务生小费,这样才能宾主尽欢,服务员会随着音乐摇摆着端来酒水。白天的美食节也走兰桂坊平价路线,一份美食在30港元到50港元之间,一家四口来逛逛,二三百元便可吃一餐。虽然平价,但也有老板赚了不少,“两天生意额有10万(港元)”。他们认同薄利多销的概念,餐饮本是细水长流的生意,只要做精做好,少赚一点,客人多一点,就算生意成功。也有的摊档一份餐食只收20港元,还附送100港元餐厅的代用券,老板参加美食节不为赚钱,只为让更多人尝到自家食物,有“好吃再来”的自信。“这里只是小吃,到了餐厅有更多选择,会有不少新客人光顾,这样的活动很好,为我们这样的小餐厅打广告。”

  兰桂坊从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成形,在这里开办第一家西式餐厅的是外国人盛智文,他慧眼看到中环西方人和白领们的休闲需求。此后,这家餐厅的火爆带动了整条街甚至周围街道的商机,兰桂坊成为香港的休闲乐园。据盛智文介绍,香港回归以前,到兰桂坊的主要是外国人,香港回归后,外国人和香港人各占一半,而现在加上内地游客,外国人相对成了少数。过去,这里酒吧餐厅的服务生只说英文,现在与时俱进,服务生开始以广东话、普通话应答。内地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经常到访兰桂坊,有人更专程赶去过西方的节日,体验西方文化与生活。此次的街头美食节将兰桂坊的吸引力从白领、年轻人扩大到普通市民和家庭,一些平时不会到兰桂坊消费的香港市民也走进了兰桂坊,感受了兰桂坊的氛围,成为这里可能的消费人群。而对一些兰桂坊的常客来说也有惊喜,他们表示第一次在阳光下享受兰桂坊,比夜里更丰富,因为除了喝酒,还可以欣赏品尝各式美食,而且与家人同行,和与同事朋友来兰桂坊是不同的感受。

  把一个夜晚西式的酒吧区变身白天中式的美食排档,这是兰桂坊的一个创意,也是香港市集文化的体现。香港人并非都喜欢窗明几净、开空调的星级服务,也爱室外的市集,香港各地都保留着各式风格的市集,以物换物、自产自销、传授技能、切磋爱好。香港有个市集协会,主办各种市集活动,推广市集文化,他们认为市集是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每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都可以找到欣赏者;也是都市展示包容力与人情味的场所,大家在这里更容易显示个性和接近传统。香港有赤柱市集、庙街夜市、摩罗上街古董街、长沙湾道时装街等,市集协会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市集,丰富了香港市民的生活和香港的文化。

  一场美食市集活动,将兰桂坊由神秘的夜晚拉到阳光下,让更多人走入了兰桂坊,更爱兰桂坊。

旧媒体(热词解析)
有阳光的兰桂坊(看香港)
台科大爱莎翁
澳门公布脑死亡标准
到澎湖听“雨生”(游台湾)
两岸小辞典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