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中国楼市密集去库存是合理手段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正处于实施结构调整的时期,决策层提出对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房地产行业去库存成为重要的目标。从供给端看,当前政策面应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下降的状态,避免新增供给量给库存造成进一步压力。从需求端看,对需求严重不足的地区,适当降低房价、降低贷款条件,并辅以其他措施来刺激消费需求。
对照美国和日本两个经济体历史上房地产去产能过剩的过程,可以看出,在去产能过剩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价格下行的压力。由于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其上下游关联行业众多,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去产能,均会对经济发展速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这些行业大多高负债经营,在去产能、去杠杆过程中,债务问题必然会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压力,企业有可能破产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债务违约和失业率大幅上升。在去库存、价格有下行可能的情况下,债务问题必然对金融机构产生风险,行业风险有可能向金融体系传导。
重要的是,要对总体房价的大幅度降低保留警觉,美国和日本的历史表明,当市场出现整体大幅度的下跌时,价格下跌与消费需求形成负反馈效应,造成库存增加,可能导致金融和经济的混乱。由此,即使在房地产业去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消费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在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去库存,才可以避免出现类似美国和日本的行业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现象发生。
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楼市应警惕“摩天大楼诅咒”
经济学家早就思考过所谓的“摩天大楼诅咒”,即建造世界最高建筑物与相伴而至的金融危机之间的神秘关联。现在,一些分析师将中国房地产市场称为全球经济中最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大的风险因素。但当你想到在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里,中国水泥产量比美国整个20世纪的水泥产量还要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根据多个城市官员的说法,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开辟新区,并以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向“素质较好的”开发商供应土地。他们这么做是希望开发商放弃现有的空置楼盘,转而建造质量更优的楼盘,而由于拿地成本较低,它们可以按较大折扣卖房。
这种做法是理性的,因为它会促进新资金流动、恢复土地收入以及推动GDP。
但如果这种想法大行其道,那么,单单“天空城市”破土动工一事可能就足以预示“摩天大楼诅咒”即将降临到中国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