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

从记者到画家 孟晓云的“跨界之旅”

赖 睿 陈芳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06日   第 16 版)

  离别
  孟晓云

  女孩与玩具熊
  孟晓云

  近日,孟晓云“梦的颜色”主题油画展在北京新闻大厦艺术馆举行。展览分为“地震儿童众生相”“留守儿童众生相”“城市少年儿童众生相”“青春期的自拍”“老照片”“自画像及其他”等系列,共有作品70余幅。

  孟晓云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知名报告文学作家。在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她的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作品都获过不少全国性大奖,著作《胡杨泪》在全国引起轰动。从记者、作家,再到如今的画家,孟晓云实现了她的“跨界之旅”。

  

  从新闻视角出发,聚焦现实题材

  对绘画的热爱源于孩童时代,直到7年前退休,孟晓云才拿起画笔圆梦。“30年的新闻和报告文学两栖生涯,决定了我能以独特的新闻视角选择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孟晓云介绍说,“记者是以真实为生命的,我的绘画都是写实的,真实性将令绘画魅力永存。”

  2008年,孟晓云用9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由49位地震灾区儿童的单幅肖像组合而成的油画作品《汶川地震儿童档案》,引起画坛热议。在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上,孟晓云通过《桶娃》《离别》《弟弟睡了》等作品,展现了自己的视角。而对于红色经典题材,孟晓云巧妙地选择了红军后代的角度,创作了《红军幼儿园的孩子们》这幅作品。

  油画创作上的导师李伦教授回忆了孟晓云学画过程的点滴往事。“我曾建议她不要选择难度较高的油画和肖像画,但晓云老师迎难而上,一路坚持,令人动容。”李老概括孟晓云在绘画上的成功得益于三点:“一是聪慧,一点就破;二是执着,咬住青山不放松;三是文化修养好。”

  著名作家张抗抗评价好友孟晓云是一个成功“巡游三界”的人:“看到晓云的画作,我很震动。她作品中人物的眼神一下子就打动了我。当她写作的手握上了画笔,她画作的颜料里就掺上了文学的汁液,所以她的绘画有着很浓烈的感情。”

  以母亲的身份,“蹲下来”画孩童

  看孟晓云的作品,不难发现以少年儿童形象居多。这也与她的工作经历有关。上世纪80年代,孟晓云创作了大量的中学生题材的报告文学,其中《多思的年华》获全国报告文学奖,在中学生中广为流传。这些作品被称为“少年视角”。

  “我不自觉地将这种少年视角引入了油画创作。”孟晓云说。在一幅名为《白血病女孩的芭蕾》作品中,小女孩戴着大口罩在病床上舞蹈,活泼天真;透过画面,甚至能感受到她对未来的憧憬。孟晓云在2011年创作了这幅画。当时画中女孩并不知晓她的病,也不知道她可能面临死亡。“我相信这种欢乐和病痛的对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位美术评论家看过孟晓云的画作后,写了一篇评论《小孩主义》,认为孟晓云对少年儿童用的是少有的平视的视角。他写道:“孟晓云的画中常常没有母亲的形象,她仿佛在以一个普通的母亲身份,呼吁着所有人和她一起,‘蹲下来’,平视着孩子。这种极具平等意义的平视,在表现儿童的作品中极为少见。”

《石渠宝笈》著录拍品更值得关注
从记者到画家 孟晓云的“跨界之旅”
《关山行旅图》:“关家山水”的雄壮描绘(古画品鉴)
王小椿:神追宋元,求道于心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