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知道“足记”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
通过图片裁剪和滤镜处理,将手机拍摄的照片裁剪成电影屏幕般的宽幅和双黑边,再配之以文艺范儿十足的中英文字幕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这就是“足记”的功能。最近,这款手机App制作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用户从几十万迅速增长到数百万,“霸占”了苹果应用商店排行榜榜首——猝不及防的火爆甚至多次“压垮”这个不足10人团队的服务器。
后来,当我终于用它加特效后,才感受到了它的“爆点”所在。“足记”极为简易的大片模式激发了年轻用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电影制作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对字幕组有“特殊感情”的年轻人,通过中英文字幕的编辑,彰显了自己的态度和个性。而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播效果,使它的一夜爆红看上去水到渠成。
“足记”用户几何级的增长速度,让不少人未雨绸缪地联想到另一款手机App“脸萌”。这款可制作个性化卡通头像的应用几乎与“足记”前期成长的路径别无二致,却在用户超过500万、获得千万级投资后如过山车般归于静寂。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足记”究竟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脸萌”?又该如何打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魔咒”?在知乎网站上,一则“‘足记’该如何延长生命周期”的求教帖已经得到了120多条答案,众说纷纭。
梳理“足记”“脸萌”等现象级产品的特征,大概有以下几点:核心功能较单一,虽极易上手,但模仿和复制的成本低,容易被领域内的领军者迅速“拷贝”;大多为小团队作品,虽有投资进入,但后续运营和创新动力不足;黏性不够,依靠朋友圈“图图相传”而火,也因用户兴趣转移迅速遭弃。
“足记”有没有其特殊之处?作为一款出发点原本很小众的应用,“足记”的初衷是帮助用户在旅行中发现经典电影的取景地,并拍摄出自己的故事。与电影概念契合的“足记”,或许能够借此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做出相关的衍生产品。
此外,“图片社交”作为手机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在内地尚未有类似Instagram(一款图片处理和分享的App)的统治级产品出现。此前有学者指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场景”会成为关系流的一个新入口。谁能通过图片这一“场景”打开社交网络的大门,不少投资者和分析人士对“足记”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