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各国选举季的到来,世界各地华人参政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参选的、助选的、选民登记的……华人面孔越来越多,热热闹闹的情形让许多人欢欣鼓舞。似乎经过多年的蛰伏,华人终于振奋精神要大干一场。
不过,在这一片锣鼓喧天声中,似乎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迷思。
还记得骆家辉吗?那个自从在机场背着双肩背、排队买咖啡之后就在中国引发一阵“骆旋风”的前任美国驻华大使?最初的最初,骆大使的黑眼睛、黄皮肤让国人备感亲切,于是乎,有些人就忍不住对骆大使有了“自己人”的期望。结果呢?大家都很清楚,骆大使一再用行动打击这些“粉丝”,终于让大家切身体会到他对自己的定义是认真的: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而自豪,但我是百分百的美国人。
所以,对于国人而言,要破除对其他国家政坛华人成员的迷思:他们的确是华人的面孔,但是他们毫无疑问代表的是自己所在国家的价值观和利益。如果觉得身为华人的他们在利益的天平上会偏向祖籍国,那真的是想多了。
另一方面,对于手握选票的海外华人而言,要懂得用选票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也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声音会是自己选中的参选人的唯一声音。毕竟,通常情况是,参选人名字后面的括号中标明的是其党派,而非族裔。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候选人在选战中使出浑身解数,其中自然包括拉近自己与所在族群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代表这一个族群。他们需要考虑的是支持自己的所有选民,而这个范围与族群就不见得完全重合了。
当然,如果越来越多华人愿意用选票表达意见,如果华裔族群能够团结起来表达共同的诉求,那么华人的选票自然就能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政坛中的华人声音自然就能够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政治冷漠、忍气吞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已经成为与华人形影相随的“标签”,如今,令人鼓舞的是,有些二代、三代移民甚至一代移民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作为一个族群而言,华人的参政之路还刚刚开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有关华人参政的迷思终将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