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参加了国侨办赴广东侨乡行活动,深入广东省佛山市、江门市、开平市等侨乡,走访当地多处侨捐的学校、医院与文化馆。这里的人们常说,侨乡最美的建筑往往都来自侨捐,而在这些建筑背后凝聚的正是海外乡亲最赤诚的桑梓情。
捐资赠物 侨胞反哺侨乡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开侨中学的每一栋建筑不是用钢筋水泥建成的,而是用海外乡亲的爱心和汗水建成的。”望着不远处由海外侨胞以及港澳同胞捐资500万新建而成的综合大楼,广东省开平市开侨中学副校长周珠花动情地说。
李兆基楼、郑裕彤楼、汤伟立楼……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宿舍楼,所有的建筑都是以海外侨胞或港澳同胞的姓名命名。
“这些海外乡亲为学校的发展建设筹钱捐物,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以此纪念他们的善举。”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齐振彪告诉记者,作为顺德最大的侨捐项目,学校自建校以来三期建设工程共投入15亿元人民币,其中的3亿元都来自顺德籍海外侨胞以及港澳同胞的无偿捐赠。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家乡兴办公益、从事慈善历来都是广东籍华侨华人的优秀传统。”广东省侨办副主任林琳介绍,自2007年以来,广东省每年接受的侨捐数额都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13年更是高达18亿元。
办学办医、修桥铺路、扶贫赈灾……华侨华人的捐助尤其集中于教育、卫生、基建、救灾等民生项目,在推动侨乡快速发展的同时,更为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之前医院没有CT设备,碰到颅脑外伤的病人就只能送到其他医院检查。香港乡亲郑裕彤听说后,在医院异地重建时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购买多台CT机。”佛山市伦教医院(又名郑何义夫人纪念医院)副院长李敬虹说,这份捐助让这所基层医院在设备更新上跟进一步,更使周边的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牵线搭桥 资源转化机遇
除了“真金白银”的无偿捐赠,广东的华侨华人还常常热心牵线搭桥,将自己在海外积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侨乡发展的潜在机遇。
每年暑假,美国侨领吴国宝就会利用自己在海外结识的人脉资源,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到家乡顺德的小学、中学、职校进行讲学。
“这些外国专家的到来,不仅让我们本地的老师有机会感受并学习国外的教学方法,也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齐振彪说,更令人感动的是,已年过70的吴国宝总是亲力亲为,不仅每次都提前数月就主动与顺德当地学校接洽讲学事宜,而且往往连外国专家学者的授课费用都由他一并承担。
通过吴国宝的“穿针引线”,不少海外的教育项目、产业项目也落户顺德。顺德区还与美国旧金山市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并连续多年在该市举行文艺演出、招商洽谈会、美食文化节等活动,让侨乡文化登上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
如吴国宝这样的热心侨胞还有很多。祖籍广东汕头的美国硅谷科技协会理事长范群,每年也都会组织硅谷的科技人才到广东考察,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的同时,助力广东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4年前,他更是带领创业团队回到广州,亲自投身急需发展的环保产业。
侨乡的老百姓将他们形象地比作海鸥,往返于大洋两岸,将海外的优质资源引进侨乡,又将侨乡的文化风情带向海外。
精准慈善 捐得更加放心
“许多海外乡亲都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打拼才有今天的成就。他们为家乡建设无私奉献,我们也应该合理妥善地管理他们捐助的财物,让他们放心。”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院长李锦荣说。
无论是医疗用房建设,还是医疗设备更新,新会区人民医院的发展始终都有海外乡亲的鼎力相助。而在启动实施每一个捐赠项目时,院方都会向捐赠的侨胞及时汇报进度。“项目怎么规划,资金怎么使用,都让捐赠者清清楚楚。”李锦荣说。
“这也是近年来广东省侨捐始终持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努力实行精准慈善,让海外乡亲知道他们捐赠的资金具体用到哪个项目,从而打消他们的一些顾虑。”林琳介绍,捐往侨乡的每一笔物资都有具体的项目或对象,捐赠的侨胞也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等各个环节。
捐者放心,受者实惠,这种良性循环让海外乡亲对侨乡的关注与支持更加持久。
林琳介绍,国内第一个保护华侨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有望在明年正式出台,对华侨捐赠的规范与保护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相信,随着相关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还有可能针对华侨捐赠单独立法,进一步保护华侨的侨捐权益。”林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