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

父母别一厢情愿

张 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26日   第 12 版)

  送孩子回中国读书的理由,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这其实主要是移居海外的父母们的愿望和情结。他们对孩子操着与自己不同的母语,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会感到很不适应甚至惶恐,所以都希望孩子能够跟自己有一样的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希望把根留住。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否能够实现乃至是否应该实现都是值得怀疑的。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一个人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可能会因为语言、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环境等的巨大差异而造成心理焦虑,进而可能导致无所适从,甚至根本无法正常生活与行事,这就是文化休克现象。而是否会出现文化休克,出现了会持续多长时间、能否顺利调整、适应并接受陌生文化,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孩子回国也不一定能很好地接受中国文化,不一定能产生父母期待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即使孩子回国期间适应并接受了中国文化,但将来他们回到国外,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也未必就不会改变其文化图式。因为人的认识会不断变化,儿童更容易变。

  同时,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已经移居国外的孩子必须要传承父母的文化之根吗?他们如果未来的家庭、事业、生活、社交都在国外,为什么非得以父母的文化为其文化底层?这样他们还能顺利地在所在国生存、发展吗?何况长期脱离中国的环境,其第二代、第三代不可能一直将中国文化保留和传承下去。这话听起来很不“爱国”,但事实就是如此。不要指望生在外国、长在外国的华人对中国怀有情感,这是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的。族群文化从根本上说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孩子,不必成为父母焦虑和惶恐所在。

  还有不少家长认为,送孩子回国可以让其熟练掌握汉语,这样孩子就可以成为双语人,为其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打造一项技能条件。但这种愿望实现的可能也是很低的。儿童阶段有很强的自然习得语言的天赋能力,但学得快忘得也快,一旦长期离开某个语言环境,这种语言技能就很快退化。所以,孩子能否成为双语人,也不取决于是否送回国学习。

  归根到底,在注重儿童个性和认知差异的时代教育理念下,父母不应单纯以自己的意愿替孩子选择。而是首先要根据孩子各方面的特点以及未来可能选择的发展道路,来考虑让孩子在哪里学习、学习什么、什么时候学习、怎样学习等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进入初中及以上阶段学习、有了明确自我意识的孩子,要关注他们的意愿、兴趣、情感与性格特征,因势利导地选择教育途径与方式。所以,送不送孩子回国读书,不应该,也不可能形成移民一族的共识。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为你们点赞(编辑心语)
要考虑“时、地、人”因素
父母别一厢情愿
要从实际出发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