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外华裔孩子是否要送回中国学习,讨论得很热烈,家长、学生各从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出发表达意见,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
在我看来,是否要送回中国学习,取决于各自的实际情况,要从实际出发。
海外华裔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国家不同,情况不同,如马来西亚,已经有系统的华文教育;同一个国家情况也不同,例如印尼,雅加达、巨港和巴淡情况不同,雅加达的华裔孩子的华语是第二语言,巨港的孩子很多会汉语方言,而巴淡则会说普通话。家庭背景也不一样,有新移民,还有老移民,同样有的有母语背景,其中有的是方言,有的是普通话;还有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有经济实力,有的没有;还要考虑孩子的兴趣,以后是向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方面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不切实际地把回国还是不回国一刀切显然并不合适。
对下一代进行华文教育是华人社会和家长的执著和追求。就目的而言,有传承中华文化的需求,也有让下一代掌握母语这个工具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理论上密不可分,但实践上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华文教育的目标是有层次的:有总体目标,也有分层的具体目标。未来的世界必然是多语世界。多语世界需要多语人才。不少家长都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下一代进行家庭语言规划。
除了“认祖归宗”的语言文化认同教育外,华裔孩子华文教育的目标大体有以下几类:(1)能很好地掌握母语,成为精通母语和所在国语言的双语或多语人才;(2)掌握好所在国语言,能够保持母语交流;(3)掌握好所在国语言,会一点儿母语。
种种背景差异和不同学习目的,影响着华裔孩子母语学习的选择。回国学习也有不同的方式。读本科,乃至硕士、博士,是一种选择;花一定的时间,例如一年半载学习中国语言,也是一种选择;回国一周乃至数周,进行短期的体验同样是一种选择。目标不同,条件不同,选择自然不同。如果没有回国的条件,送孩子到海外中文学校学习,带领孩子参加海外华人社会的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无论如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尽可能让孩子到祖籍国走一走,看一看,其作用是书本或媒体和家长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海外华人社会和家庭有必要为下一代做好语言储备。所谓母语储备是我杜撰的一个概念,是说家长应该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母语刺激,哪怕是方言。从已有的情况看,第二代华人不一定必然选择母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的选择权是家长的,但最终的决定还是由学习者个人作出。华裔子弟在学习华语上和“洋人”有根本的不同,前者更有学习的优势。以往的语言教学中忽略了他们的优势。如果孩子在语言关键期受到母语刺激,这种优势就可能形成。有了母语储备,一旦未来他希望学习母语,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积累”,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母语学习能力。以往讨论中巴拿马冯子良的例子或许就说明了这一点。
总的来说,家长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孩子的走向,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
(作者为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