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6月12日 星期四

出故事的绥德

蒋元明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6月12日   第 08 版)

  革命纪念馆前的雕像

  “米脂婆姨绥德汉”。陕西绥德出汉子,也出故事,王昭君远嫁匈奴、蔡文姬归汉都曾路过这里,但最悲催的当数秦大公子长眠于此。

  阳春三月,当我们站在绥德城的制高点疏属山上,扶苏墓、扶苏祠近在眼前。

  扶苏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有一新一旧两块墓碑。墓区为黄色土壤,长着松、柏、槐等树木。如果没有标识,估计没人知晓这山岗上的“一抷黄土”有什么特别之处。

  凭吊扶苏,没法不感叹历史的变幻。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强大的秦帝国,却没有及时从“马上得天下”,转移到“马下治天下”,及时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他整天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全国大游行,宣示赫赫武功。对持不同政见者,不是杀就是贬,“焚书坑儒”是秦帝国的一大公案。接班人太子扶苏对此深感忧虑,提出要施仁政,秦始皇就把他下放到北疆蒙恬处当监军,既有处分的意思,也有“以观后效”的意图。

  当秦始皇走到沙丘一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让扶苏赶回京城咸阳主持丧事,并接班上位。问题就出在诏书还没发出,身边掌印的赵高动了野心,协迫丞相李斯改了遗诏,换成小儿子胡亥继位,然后赐死扶苏、蒙恬。接到秦二世的诏书,蒙大将军就怀疑有鬼,劝扶苏不要盲从。如果秦始皇早一点召太子回京主事,或者扶苏听从蒙大将军的劝告,那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发展。但太子仁孝,不愿兄弟相残而自杀了,蒙恬独木难支也随之而去,秦帝国也就完了:各地农民相继暴动,陈胜、吴广打着公子扶苏的旗号首先揭竿而起,烈火迅速烧遍全国。推翻秦王朝的战火刚灭,楚汉相争又起。山河破碎,白骨遍野,战国春秋重走一回!

  扶苏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站在疏属山上,你会感觉千年并不遥远,历史就在眼前。

  绕过扶苏墓,山头那边是扶苏祠,祠里空空荡荡,听说准备要整修。山顶上有一座亭,人称八角楼,民间又称“太子冢”。从上往下看,可以俯瞰绥德城。有人指点,对面山脚下,是蒙恬将军墓,传说他是用毛笔书写的第一人。

  扶苏墓的下边不远挂着“绥德博物馆”的牌子,再往下走几步是规模可观的“陕西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走进石博馆,一座古墓出现在我们面前,墓上的雕刻画清晰可见。这是绥德县辛店乡延家岔一号墓的1/4模型。考古发掘的时候,这座墓前室、后室及左右两个耳室的墙壁上都镶嵌着画像石。1953年在绥德县西山寺发现第一座汉画墓葬,出土26块画像石,以后的汉墓又陆陆续续出土了500多块。这些画像石是以本地盛产的面平如纸、薄厚均匀的页岩为材料,墨线勾样、浅刻浮雕,然后施用朱、绿、赭、白等色绘制而成。整座博物馆的墙壁上全镶嵌着这样的石画,内容多表现当时的生产、生活和娱乐。专家评说,“如果把一幅幅的汉画像石连接起来,就会组成一幅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的宏伟画卷”,体现了“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

  其实,汉画像石在我国分布的地域很广,不仅陕北,在河南南阳、鄂北、山东、苏北、皖北、四川、晋西北都先后大量发现。东汉、西汉40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巩固、发展时期,还打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独领风骚数百年。当年刘邦率军入咸阳,萧何直奔秦帝国档案馆,把所有的典章制度、文书档案统统打包收藏起来。“汉承秦制”,秦的短暂,成就了汉的辉煌!汉画像石展示了汉代的光辉历史、灿烂文化,而且千年不朽!

  与石像馆紧邻的是“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原址是抗战时绥德警备司令部、八路军359旅指挥部。王震将军的办公室及他家住过的房间还在,墙上还有他和夫人、儿子的照片,勇猛的胡子将军也有“回眸时看小於菟”的柔情一面。当时绥德是延安的北大门,担负着阻击日军西渡黄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挑衅的重担。

  革命纪念馆前并排站立3尊雕像:中间是李子州,左右两边是王震和习仲勋。李子州是陕北革命的播种人,习仲勋担任过中共绥德地委书记。绥德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功绩。

  一座山头,三处景观,秦汉抗战,穿越两千年,浑然一体。

美国加州争抢中国游客
出故事的绥德
农业观光游 宽城新名片
几多欢喜,几多厌恶
穿越刘家峡
责编:赵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