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03日 星期六

京津冀一体化的沧州答案

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03日   第 05 版)

    51分钟——这是沧州到北京的“距离”。从沧州西站乘坐高铁,不到一个小时,就抵达了北京南站。河北省沧州市市委书记焦彦龙说,这就像“坐了一趟公交车”。

    2011年,国务院批准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沧州列为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增长极,将沧州的发展上升为国家的战略。3年后,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遇,如何与京津非核心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全面对接,实现三地协同发展,沧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发挥“狮城”优势

    流经沧州的京杭大运河,曾是连通中国南北、承接京津的重要通道。如今,海陆空齐备的交通运输方式,使沧州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一环。除了高铁串起的“一小时生活圈”外,沧州境内7条高速公路都进入了京津冀高速路网。

    沧州的答案,源自于自身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沧州全力实施沿海开放带动战略,从内陆型经济向沿海经济转型。

    位于渤海湾穹顶处的黄骅港,去年吞吐量达到1.7亿吨。黄骅港不仅是北京的出海口之一,也是距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富集省区最近的出海口,朔黄、邯黄两条铁路又从陆地与这些地区紧密相连。

    据介绍,目前在沧州渤海新区有200多万亩未利用地,面积是新加坡的2倍多。同是“狮城”,以“铁狮子”而闻名的沧州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同时拥有亿吨大港和200多万亩未利用地、可以进行产业积聚的地方不是很多,沧州是其中之一。”焦彦龙说。

    ◆争取“增量”机遇

    在位于渤海新区的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园项目车间,40万辆整车项目一期工程刚刚建成。汽车产业基地项目负责人陶德权说,将北京汽车制造厂的产能移到黄骅,是京津冀项目产业对接的“多赢”范例。

    利用沿海沿港及土地资源优势,争取京津企业的“增量”发展,使沧州在与京津合作的进程中争得先机。

    目前,沧州已形成石化、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除北汽外,已有中国一重、中海油中捷石化等51个央企项目落户沧州。仅2013年,沧州与北京合作项目就达460项,与天津执行合作项目432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我们的定位瞄准一个目标,就是打造‘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焦彦龙说,沧州力图打造“一大基地、两个中心”,即首都经济圈重要产业基地、首都经济圈次中心城市、环渤海冀鲁交界处中心城市。

    ◆确保“呼吸”顺畅

    在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迁移造成空气污染,是河北各地市绕不开的问题。

    由于在开放上属于后发地区,沧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明确要求“干净高端”,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尤为重视大气环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检测指标很重要,但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这就是能不能敞开心肺去‘深呼吸’。”焦彦龙说。

    为此,在做好工业项目、服务业、农业现代化、科技人才及教育医疗等环节对接的同时,沧州积极推动京津需要转移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鼓励企业在京津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建立健全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与运行管理模式。

    据悉,从今年起至2017年,沧州还将重点实施企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扬尘污染整治、机动车污染控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等工程,力争让百姓能够舒畅地“深呼吸”。

环北京“抢房” 一说不靠谱(时事点评)
成都倾力打造西部“硅谷”(事件新闻)
“奶爸大比拼”迎接母亲节(焦点瞬间)
新闻点击
京津冀一体化的沧州答案
责编:宦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