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11日 星期五

华裔教子不得法 华媒热心来帮忙

本报记者 高 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11日   第 13 版)

  近来,“怀念‘中国式教育’”、“从英国幼儿园‘成绩单’说开去”、“拼教育成为华人家长战略首选”等报道常常见诸华文媒体,折射出华裔家长教育子女时的矛盾与困惑。面对这一难有定论的议题,海外华媒或引导,或批评,或直接参与其中,帮助华裔家长走出困境。

     

  家长困惑

  美国纽约州将于4月举行3至8年级学生的州会考。近日,这一常规性考试却引起华文媒体的关注。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纽约州去年起实施更为严格的“普遍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急剧提升的考试难度使学生平均成绩纷纷“跳水”。会考在即,华文媒体向华裔家长“打预防针”:虽然成绩普遍下滑,但华生仍在领先之列。因此,看到孩子成绩下降时,家长“不应轻易指责,应该多点耐心”。

  报道中虽未直接提及华裔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热切期望,但从校方未雨绸缪式的提醒中便可管窥一二。日前,澳大利亚华社一条新闻则更为直观地反映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情:为让子女方便就读周围名校,当地华人纷纷抢购墨尔本学区房,甚至多付数十万也在所不惜。

  然而,华裔子女离家出走案件近来频发,同样引发媒体关注。纽约14岁少女林丹放学未归,经过警方寻找以及华媒报道,9天后在一家网吧将其找到,而这已是林丹第4次离家出走。家长的殷切期望与子女的表现反差巨大,让华人“中式教育”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华媒支招

  很多华裔新移民在教育子女时极度重视考试成绩,对“成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显示出中式教育的巨大“惯性”。是教育方法不当,还是传统理念束缚?海外华媒从多个角度解答华裔困惑,为家长们支招。

  “大马华裔家庭一味追求高等学府深造,期望子女成为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近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批评华社在教育观念上对蓝领技职工作存有偏见。报道指出,技职行业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应该受到华社重视;华裔家长须摘下“有色眼镜”,摒弃传统教育观念。

  很多美国华裔新移民属于劳工阶层,平日忙于工作。缺乏照顾的子女存在英语水平较低、学习信心不足等问题。日前,美国《星岛日报》刊发亚洲儿童中心主任薛绮年开出的“药方”:华裔家长尽量不要辗转各地打工,避免子女不断转校;家长应走进孩子内心,最重要的是花些时间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与子女一同做饭,一同购物,一同做手工,都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做法。”

  日本新华侨报网专门开辟了“华童教育”栏目,《家庭教育切勿三个“过度”》等文章为旅日华人提供不少好点子。

  中西交流

  身处海外,华裔家长常常纠结于中西教育理念的碰撞,当地华媒以其“双文化”的独特优势为受众搭起沟通的桥梁。

  近日,美国纽约一位华裔母亲用藤条殴打2岁的儿子,随后警方以虐待儿童、恐吓、非法使用利器等罪名逮捕了该母亲。美国中文电视对此案进行了报道,提醒新移民父母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华人传统的“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方式在美国行不通。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两位公立学校校长则直接找到华文媒体寻求帮助。这两所学校位于华人聚居区,但华裔学生比例一直较低。校方希望通过《欧华报》呼吁适龄华生尽早入校学习,并转告华裔家长“不必担心语言障碍无法和学校交流”。

  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独特的教育理念也进入华媒的“雷达范围”,为华裔家长开启“教子新思路”。一名墨尔本大学生决定休学一年去英国独自闯荡,“之前像个孩子”的他在“空档年”之后变得独立、成熟。日前,《澳洲日报》从主流社会“取经”,为华人读者推介了流行于西方年轻人中间的“空档年”理念,令华裔家长眼前一亮。

  作为华社的“信息先锋”,海外华媒引导教育、促进沟通、推介理念,表现抢眼。探索一套华裔教育的好方法,需要包括华媒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

华裔教子不得法 华媒热心来帮忙
华商须防温水煮青蛙(华媒聚焦●西班牙)
上巳节雅集走进雅典(华媒掠影●希腊)
是荣誉,更是责任(华媒广角●荷兰)
责编:高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