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11日 星期五

纪念性雕塑的命运

华 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11日   第 11 版)

  纪念性雕塑,被称为“雕塑艺术乃至造型艺术的正剧和史诗”,其重要的位置,是由其在雕塑建设历史上所占有的资源比例、关注程度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件纪念性雕塑作品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艺术现象,也不可能完全是艺术家的个人化表达,必然会与时代背景、政治意志、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因素决定了绝大多数纪念性雕塑个体的最终呈现形式。

  人们通常认为雕塑仅是艺术作品,很少对其进行文化上的深度论证,特别是寿命以及与环境的和谐问题等,不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王鹤在《纪念性雕塑的主题选择、表现手段及寿命问题》(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中,选取近百个案例,其纵向跨度由人类社会初创直至现当代;横向跨度上遍及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多个国家,充分阐述了纪念性雕塑的重要性与典型性,对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背后存在的逾越民族、文化、信仰界限的客观规律予以深入分析,提出很多前所未有的观点,如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的深刻影响、纪念性雕塑的艺术与物理双重寿命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变换视角的新鲜感,并据此提出从全寿命期的角度探索城市雕塑的论证、设计、管理一体化问题。

  王鹤出身雕塑世家,从本科至博士分别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天津大学艺术设计学、南开大学文艺美学。这样的学习经历,使作者既有动手创作体会,又有理论研究意识,熟知雕塑的命运是一个亟须关注的现实。全书25万字,200幅图,以视觉形象唤起理性思考,由于切合社会需求、位于新学术前沿而成为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资助项目,出版后得到业内好评。

辉耀彼此的中法经典
为进城务工者筑梦
高墙传出的警钟
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
纪念性雕塑的命运
刘岩的转身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