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11日 星期五

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

—读宗璞《西征记》

杜宁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11日   第 11 版)

  西南联大校门口

  宗璞长篇小说四部曲“野葫芦引”,写的是抗战时期南迁昆明的明仑大学的故事,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北平大族吕家三姐妹素初、绛初、碧初和三位女婿严亮祖、澹台勉、孟樾,还有他们的子女及亲友、师生、同学。其中《南渡记》的故事在北平,《东藏记》则到了昆明。《西征记》写第二代从军参战,澹台勉的儿子澹台玮在远征军中任翻译官、孟樾的二女儿嵋在战地医院当护士,严亮祖的儿子严颖书是医院负责人,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用年轻的生命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小说背景是远征军作战的大场面,写的却是细致入微、淡淡却又沁人心脾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化,既有中国旧体小说那种故事性,又有中国戏剧那种起承转合。相比而言,前两本很像才子佳人小说,郎才女貌的人物处在复杂的家族关系、交错的情感纠葛之中。《西征记》的人物有了更多的刚性,其关系也简单了些,战争的残酷改变着人。宗璞给她的人物灌注了一种沉着坚毅的精神、明朗清白的气质,这是孟樾那一代人身上凝聚着的精神和操守,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民族气节、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西征记》的人物参加的是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其中腾冲作战,“第20集团军伤亡官兵1万余人。腾冲光复后,在腾冲城外西南约1公里的小山冈上修建‘国殇墓园’,内埋4800余位阵亡将士的忠骸,并建立阵亡将士纪念碑,将此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第20集团军官兵和盟军官兵的姓名刻于碑上。”书中人物澹台玮、谢夫就牺牲在腾冲城外。宗璞在后记中写道:“1988年,我独自到腾冲去,想看看那里的人和自然,人说宗璞代书中角色奔赴滇西。我去了国殇墓园,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墓碑,不禁悲从中来,在那里哭了一场。在滇西大战中英勇抗争的中华儿女,正是本书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英灵在那里流连。‘驱敌寇半壁江山囫囵挑,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泱泱大国升地表。’《西尾》这几句词,正是我希望表现的一种整体精神。我似乎在腾冲的山水间看见了。”

  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上,西南联大是特殊的一页,也是闪光的一页。70多年前,从那坑坑洼洼的红土小径,走进铁皮屋顶简陋校舍的教员有朱自清、冯友兰、吴大猷、陈岱孙、陈省身、陈寅恪、张奚若、钱穆、潘光旦等许多响亮的名字。

  作为经历过刻骨铭心西南联大生活的知识分子、情感丰富的女作家,宗璞大概无法不拿起深情的笔。虽然有清淡中透着缠绵的情节,虽然有自然而又优雅的语言,好像有《红楼梦》中的人物,也好像有张爱玲的故事,但倾注了精神境界的情节、语言、人物、故事都是宗璞的,都是“野葫芦引”所特有的。“野葫芦引”中所褒扬的西南联大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和最可宝贵的精神。正所谓:“见一代学人志士,青史彪名。东流水浩荡绕山去,岂止是断肠声!”

  《南渡记》首版于1988年、《东藏记》出版于2001年,过了八九年,才有这本《西征记》问世。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年将三册重装重印,白色凸纹纸的封面上印着暗红色书名,庄重而雅致。《西征记》写于2008年底的后记中说:“待到春天来临,我将转向‘北归’。那又会是怎样的旅程?”至今5年过去了,作为读者的我,愿宗璞先生身体健康,盼《北归记》早日问世。

辉耀彼此的中法经典
为进城务工者筑梦
高墙传出的警钟
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
纪念性雕塑的命运
刘岩的转身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