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余年前,中国哲人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4年4月1日,这句哲语,从欧盟总部所在国比利时的欧洲学院播向世界。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为欧洲之行画上句号。
11天、19615公里、4个国家、90余场公开活动。无论是着改良中式服装,引诗词古文,还是谈欧洲名著,习近平11天欧洲行程,一路下来,文化味贯穿始终。
这11天,从孔子到伊拉斯谟,从《西游记》到《马可波罗游记》,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在习近平的文章和演讲中,跨越时空对话。
这11天,习近平向欧洲发出中国声音的同时,也促进了中欧文明交融,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富有文化意蕴的中国形象。
从“知行合一”
到“打铁方能成铁匠”
3月24日,习近平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讲到,“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如同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为人类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拓展了美好前景。”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在西方文学中,他是“伟大的受难者”同义词。习近平又引用道:“荷兰哲人伊拉斯谟说过,‘预防胜于治疗’。”这位哲人,是16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次日,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题为《特殊的朋友 共赢的伙伴》文章。他提到,“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知行合一”,由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提出。
从《西游记》
到《马可波罗游记》
3月27日,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
讲话中,他频繁引用中国经典,如《论语·为政》的“五十而知天命”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
同日,习近平在位于法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期间,他引用过吴承恩的《西游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左丘明的《左传》、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古今贤文》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孟子·滕文公上》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朱熹《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语句。
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到勃兰特名言
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他说:“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魔鬼“墨菲斯托”,是歌德小说《浮士德》中的反面主角,习近平用他来形容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习近平又引用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和中国古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表达铭记历史的重要。
此外,习近平还引用了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论语》“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经》“大邦者下流”,《战国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及《淮南子·原道训》“化干戈为玉帛”,《礼记·礼运》“天下大同”等。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当身着改良中式服装的习近平夫妇亮相荷兰王宫,媒体为之惊喜。酷爱中国文化味的习近平,重视中欧文明的对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他在法国演讲中,特意以陕西法门寺为例,提出“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欧洲之行,他入乡随俗,频频借用西方人熟悉的神话文明故事和实例,平易亲切。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拿破仑,法兰西皇帝;歌德,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习近平借用西方人熟知的文化形象,阐释中国人眼中的人文精神。这其中,有以孟德斯鸠、卢梭为代表的欧洲哲学家,也有雨果、大仲马为典型的现代小说巨匠;有圣西门、傅立叶这样的社会主义先驱,也有马尔库塞这样的思想大师。
“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习近平用莱布尼茨的名言,说明世界文明交融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