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拼妈”,华人家庭很流行

傲 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31日   第 06 版)

  近来,中国网络上开始疯传“十八得了”超级妈妈标准。对于不少华人家庭来说,移民来澳大利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再好的外部环境也替代不了父母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培养孩子过程就成了“拼妈”的过程,很多妈妈拼的就是一个教育理念和自身的综合软实力。华人家庭究竟如何“拼妈”?教育学家对华人间的“拼妈”又是如何看待的?

  “十八得了”超级妈妈标准流行

  “拼妈”,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有关子女的幸福感。

  近日,在网上流传开一个被称为“当妈新标准”的顺口溜“十八得了超级妈妈”:1、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2、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3、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4、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5、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6、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7、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8、想得出创意,搞得了活动;9、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

  在悉尼的华人社区,不少妈妈都是这样的超级妈妈。不少华人妈妈表示,在移民的生活环境里,因为更多的要靠自己,所以这些“当妈新标准”对于她们来说,其实也就是平常的标准。

  “除了这些标准以外,在这里,妈妈们要会开车,因为需要接送孩子上学和参加各类兴趣补习班;身体要好,因为没有老人看管、保姆帮忙,夫妇双方如果一人病倒全家都会乱套;形象要佳,以身作则,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把‘你自己’练成什么样的人;厨艺要好,因为孩子天天都要带午饭上学;沟通能力要好,不单和孩子沟通,还要和学校的老师沟通,这一切,以英文口语佳为前提;善于学习,因为要不断吸收新鲜育儿观念、提升自己,储备更高级的‘拼妈’资本。”一些华人妈妈如是说。

  现在,妈妈们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很大作用,因此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妈妈,比如推妈(不断敦促孩子的妈妈)、淡定妈(气定神闲的妈妈)、焦虑妈(总是担心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妈妈)、放养妈(让孩子自由发挥的妈妈)等等。这些妈妈们拼的是教育理念、智慧、耐心、抗压力、时间等。

  “虎妈”比“澳妈”有更多关爱

  在不少华人家庭中,妈妈成为教育子女的主导力量。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许多移民妈妈们尤其是来自亚洲的妈妈们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但是日前一份全球性的研究报告显示,移民妈妈们并非只会训导孩子,她们拥抱孩子的时间也比澳洲本地家长多。她们用于关心孩子的时间比澳洲出生的妈妈多3小时。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妈妈们每周要多花近1个小时的时间照料孩子的饮食、洗浴和医疗保健。在看电视、看DVD及打游戏上,移民孩子比澳洲本地孩子每周少花1小时。

  调查结果指出,虽然移民妈妈们会花更多时间给孩子们读书,并对他们进行有组织的培养,但她们也更有可能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本地家长相比,移民妈妈在年幼子女身上投入的时间更多。据分析,来自非英语国家的母亲由于英文水平有限或对澳洲文化知识了解不多,她们可能想通过投入更多时间照顾孩子来弥补。

  华裔教育专家史双元教授谈到,重视教育是亚洲的传统文化,许多妈妈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等去教育孩子,也希望通过这种牺牲让孩子达到她所预想的目标,让其感到荣耀。一位华人妈妈坦承,移民来澳,她将生活重心从以前在国内的工作岗位转向了家庭,也正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无论是其学术成绩还是性格培养,所以如果孩子有的地方做不好,她会感到非常沮丧,包括对孩子和对自己的失望。

  “拼妈”虽是进步但应适度

  史双元教授认为,相对于“拼爹”,“拼妈”是非常大的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合理的转变。“拼爹”拼的是父亲的权力和财富,是一种不良和不公的社会现象。但是,每个人都有妈妈,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拼妈”。对于这样为孩子的教育全心全力付出的妈妈们要鼓励和感谢,因为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她们尽了自己的力量去教育孩子,给予他们良好的成长环境去发展。

  但是,过度“拼妈”没有必要,因为最终还是需要孩子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最终还是必须得“自拼”,让自己拥有更自主、更独立、更优秀的性格,也才更能让孩子获得和把握真正的幸福。

  史双元教授认为,不要“拼爹”,也不要“拼妈”,要鼓励孩子“自拼”,因为孩子最终才是学习的主体。 过度地“拼”易让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失去快乐,容易造成腼腆、害羞和恐惧的心理。如果学习过度,则没有时间进行自我开拓、自我发现和设计,而这些,最终都是孩子成长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史双元教授表示,不管是拼什么,为人父母者都应该知道孩子快乐学习是最重要的,应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拼妈”,华人家庭很流行
警惕子女遭遇“成长脱节”(观沧海)
海南华侨“第一宅”修缮完成
“神出鬼没”的华裔涂鸦师
“无礼”服务成招牌
“是时候结束了”
责编:聂传清 邮箱:cq_nie0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