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国宴轶事(一)(礼仪漫谈(135))

马保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22日   第 08 版)

  国宴是国家的门面,既要讲究,又不能奢侈。国宴60多年来,变化很大,值得一说的事情不少,且听我这位老礼宾工作者慢慢道来。

  开国第一宴  

  1949年10月1日晚7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4小时,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开国第一宴,毛泽东主席由于临时有事未参加,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将领,少数民族代表,还有工人、农民、解放军的代表共600多人出席了宴会。

  宴会持续了两个小时,共60桌。菜品包括冷菜8种:酥烤鲫鱼、油淋仔鸡、炝黄瓜条、水晶肴肉、虾籽冬笋、拆骨鹅掌、香麻海蜇、腐乳醉虾;头道菜:乳香燕紫菜;热菜8种:红烧鱼翅、鲍鱼四宝、红扒秋鸭、扬州狮子头、红烧鲤鱼、干焖大虾、鲜蘑菜心、清炖土鸡;点心4种:菜肉烧卖、淮扬春卷、豆沙包子、千层油糕。酒类有茅台、绍兴黄酒、汾酒、竹叶青等。

  周年国宴

  1950年9月30日,毛主席在北京饭店为国庆一周年举行招待会。中外人士600人参加,周恩来总理夫妇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在宴会厅门口迎候客人,毛主席在欢迎台前接受来宾道贺。招待会开始,奏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简短致辞、举杯祝酒。来宾敬酒,不发表正式致辞。在主桌就座的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周恩来等。国家和政府其他领导人为其他各桌主人。晚10时,毛主席离场,奏《东方红》。周总理在现场照料来宾,待来宾退场后才离去。到会的外宾,只请了当时在京的世界青年代表团、中苏运输谈判苏联代表、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外籍记者。由于新中国尚处于战争状态,未专门邀请外国代表团。对此,周总理解释说:“招待不过来,不敢请。以后工作做好些,再请。”

  十年大庆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全国举行隆重庆祝活动。苏联等国家领导人率团前来祝贺,国宴等活动安排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作为10年大庆的献礼工程胜利建成,为接待各国贵宾提供了保证。国宴时间:9月30日下午7时至9时;地点: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这是人民大会堂落成后第一次举行国宴)。规模:4647人,其中外宾1681人;请柬名义: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朱德、周恩来(均不具职衔);菜单(标准:5元/人):冷盘12个,热菜2个(烧四宝、口蘑烧鸡块);酒类有茅台、俄国烧、白兰地、红白葡萄酒等;还有点心、水果及各种饮料。程序:周恩来和赫鲁晓夫先后讲话,最后以周恩来祝酒结束。

  取消敬酒  

  从1964年起,为来访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的国宴,一般压缩为40桌左右,现在一般是10至15桌。1965年2月28日,外交部出台《关于改进接待国宾的礼仪安排的几点建议》,免去外交团祝酒和排队敬酒做法,我领导人也不去各使节桌上敬酒。此前,国宴上曾安排外交团团长上台致祝酒词,各国使节和夫人则排队向国宾敬酒。考虑到这种礼节繁琐、拖延宴会时间,外交部建议取消,得到中央同意。

  (作者为原外交部礼宾司参赞) 

国宴轶事(一)(礼仪漫谈(135))
在华外国人突发疾病怎么办?(为您服务)
“不齿”有别“不耻”(语文信箱)
“毕升”还是“毕昇”(语文信箱)
期数:293 责编:张燕萍 汪灵犀 电话:8610—65369316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