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

住房教育医疗都涨价 百姓对未来心里没底

巨额居民储蓄折射社保不健全(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罗 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16日   第 02 版)

  中国人往银行存钱已创造出几个世界之“最”。央行最新数据显示: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人均居民储蓄超过3万元,是人均储蓄最多的国家;居民储蓄率超过50%,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专家指出,过高储蓄率并非好事,暴露出消费低迷,内需乏力等经济问题。同时也说明百姓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寄希望于增加储蓄防范风险的心理。政府未来应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减少居民预防性存款。

  【钱不多才不敢随便花】

  我国居民储蓄过去10年来呈直线上升。据统计,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2013年1月分别突破10万亿元、20万亿元、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且每突破一个10万亿元大关所用时间不断缩短。

  住房、教育、医疗都涨价,未来收入增长却没底。与储蓄持续上涨形成对比的是,居民消费率却下跌到35%的低谷。大家有钱不敢花,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而促使预防性储蓄增加。

  “除了收入的正常增加外,居民储蓄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百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最近10年来,我国居民在购房、教育、医疗等家庭大额支付领域的需求增多,促发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增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说。

  高储蓄还反映出居民收入整体偏低,不愿随便花钱;居民投资渠道少,只有把钱存进银行;还有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专家指出,如果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健全,广大居民也不会选择通过储蓄来保障未来。

  【“小百姓补贴大银行”】

  凡事过犹不及。专家指出,一定规模的储蓄意味着有更多潜力进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过高的储蓄则说明消费低迷,内需乏力,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储户利益也受一定侵损。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远远高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有关报告指出:储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最终消费的实现,影响了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

  如果总供给的增长快于总需求的增长,长期下去将不利于短期宏观经济均衡和长期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高储蓄还造成风险向银行集中,如果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对我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都有影响。

  在当前负利率状态下,储户把大多数收入存进银行会面临一定的损失。“居民以较低的利息把钱存入银行,但银行却可以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客观上造成了‘小百姓补贴大银行’的不合理现状。此外,负利率状况下,高额储蓄客观上也给储户利益带来一定的侵损。” 王晋斌说。

  【提高居民收入拓宽投资渠道】

  如何改变高储蓄现状?“未来亟须加大社会安全网建设,政府应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减少普通居民预防性存款。”王晋斌建议。

  此外,提高居民收入,让百姓有更多钱敢去消费。北京学者智欣认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另一项任务,是要在再分配中改变“强政府弱居民”态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要求政府合理运用累进税率、提高个税起征点、结构性减税等税收手段,将高收入阶层的部分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更关键的是,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压缩包括“三公”经费等行政经费,将更多政府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

  专家还建议,应进一步拓宽百姓投资渠道,加快发展直接投资,增加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途径。同时,完善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全面普及;优化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多层次消费产品,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巨额居民储蓄折射社保不健全(热点聚焦)
声音
养老地产需防变成圈地炒楼(市场观察)
荣成:资源修复“富”了那片海
资讯快递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