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觉寺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三山街升州路上,东临“十里秦淮金粉地”的夫子庙的咫尺之遥,西眺南京穆斯林聚居区“七家湾”。是中国著名的清真寺,也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净觉寺初名为三山街礼拜寺。据资料推证,净觉寺早在明代以前即有,后被毁。明洪武二十五年重新建好的净觉寺焚于大火。回族航海家郑和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奏请重建。明宣宗以“尔为朝廷远使,既以发心,岂废尔愿?”“恐尔所用人匠及材料等项不敷”,“可于南京内宫监,或工部支取应用”。重建后的净觉寺,景象十分可观,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南临官街,西至马巷,东临三山街,北达砂珠巷,占地约40亩。仅大殿就有81间之多。建筑木材为修筑皇宫所用楠木,屋面皆以琉璃瓦铺就。气势恢弘,映日生辉。
郑和奏请明皇敕建净觉寺,清《康熙江宁府志》记载:“净觉寺在府冶三山门内,洪武年敕赐,宣德年重修,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过去在南京回回老年人中曾广泛流传朱元璋到三山街礼拜寺的故事。故事说:朱元璋的功臣常遇春、胡大海等回族将领常在三山街礼拜寺。一天朱元璋到三山街礼拜寺,常遇春、胡大海正在大殿上礼拜,朱元璋穿着鞋子一脚跨进大殿门槛,寺役要他脱了鞋子才能进大殿,朱元璋随即把跨进大殿门槛的那只脚退了回去。后来朱元璋敕建三山街礼拜寺,就把“进脚”与“净觉”作为寺名。在普通话中进(jin)与净(jing),脚(jiao)与觉(jue)发音不同。而在南京方言中,前后鼻音不分,“进”与“净”同音;“脚”与“觉”同音,所以在南京方言中,“进脚”与“进觉”同音。
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时(1853-1864),该寺大部被拆,砖瓦木料大多“移建潘邸”(太平天国东王府—瞻园,现太平天国纪念馆)。寺内的明代建筑只留有礼拜大殿的围墙和砖雕牌坊一座。礼拜大殿的青砖围墙高9.5米,墙面镶有三块碑石,分别刻有“光绪丁丑三年(1877)桂月重建”和光绪乙卯五年(1879)巧月重修”等字样。该墙至今是南京寺院中最高的围墙,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宏伟壮观。
净觉寺现存的大部分建筑是清末重建的。民国初年,南京回族富绅蒋秀东夫妇出资修造了中式厅楼和南北讲堂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