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24日 星期六

拜谒刘智先贤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24日   第 05 版)

  刘智,是中国历史上从南京净觉寺走出来的穆斯林大学者,著名的金陵学派的最大成就者。

  刘智是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而这座高峰矗立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这也是南京的幸运和荣耀。

  今年的一个挥汗如雨的火炉日子里,刚到南京的第二天下午,南京伊斯兰教协会就专门送我去拜谒刘智墓。我想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大众对这位大学者知之不多吧,而且他的墓不容易找到。

  刘智墓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花神庙街茅家巷穆斯林公墓,与著名的南京雨花台公园南门只有咫尺之遥。

  墓园东向是刘智墓的门阙,两边用楷书书写着“刘介廉坟墓”。门内甬道有华表一对,上端有石牌坊连接,坊上下面刻“吾道枢纽”,为金彭寿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撰书,背面刻“典型在望”,为刘德坤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撰。墓前有石碑一方,上镌“先贤介廉刘公之墓”,系清末净觉寺掌教刘德坤所立。墓后有弧形大照壁一座,中央上刻“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之墓”。照壁两端各镶石碑一方,左碑刻有桂林白润苍所书“学贯无人”,右碑刻有哲赫林耶门宦马元章、马元超所书“道学先觉”。右外侧刻有金鼎写进的《重修刘介廉先生墓碑铭》;左外侧系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于1982年所立碑石,刻有《重修刘智墓记》一文。

  徜徉在陵园内,我久久不愿离开,奢侈地享受着那弥漫在空气中和流淌在心间的圣洁。

  作为伊斯兰教在中国进行的第一次传播模式的转换,刘智的汉文译著打破了伊斯兰教与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意识形态长期隔阂的局面,使外来的伊斯兰教不仅最终植根于中国,而且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伊斯兰教。

  我们需要珍惜与伟大逝者进行短暂心灵交流和感应的机遇。先贤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沉甸甸的心血之作,而且是一种立场、智慧和希望!

  据陪我前来拜谒的南京市伊协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四季,来自祖国大西北的穆斯林们,不远千里来拜谒刘智先贤。那盖在刘智主墓上的由这些西北穆斯林们送的层层幕幔,便是佐证。刘智独守这一方净土和圣域,永久地给奔赴而来的穆斯林后辈以滋养和鼓舞。

  在西北的回回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谚:介廉开花、关川结果。刘智永远活在穆斯林人的心里。对当今众多穆斯林学者而言,这是对刘智的最好定位。

  正是这些,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在刘智墓前流着泪接“都阿”的外地来宁穆斯林的心境,每次听到他们悠扬的诵经声,心灵都有震撼之感!这就是穆斯林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它就在所有穆斯林心灵所指的地方,超越了任何偏狭和隔膜。

拜谒刘智先贤
留住中国穆斯林的“故乡情结”(走进寺观教堂⑨)
郑和下西洋与净觉寺传说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