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被疏忽的天坛斋宫

王 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31日   第 15 版)

  对久居北京的笔者来说,天坛并不生疏。我几乎每隔几年即与友人穿过天坛公园祈年门,参观皇乾殿、祈年殿、圜丘、回音壁等景点,并对明清皇室的祭天仪式进行一番非专业的讨论。

  天坛,以它的恢弘、它的文化、它的美感、它的魅力,被世人所倾倒。据载,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曾叫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时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整个面积比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日前重游天坛祈年殿、圜丘、回音壁等主要景点之后,准备返回停车处,绕了路,不经意间路过“斋宫”。只见围绕着斑驳的外城墙的干沽御河上,架着类似天安门前的汉白玉桥,幽深的城门口有一穿制服的收票者。但来此的游客稀稀落落。

  既来之,出于一种好奇,我们决定买票进去看看。不看不知道,看了顿觉大开眼界。

  走过第一道汉白玉桥,进得一道城门,还需跨过架有同样汉白玉桥的第二座深阔的御河,过第二道宫墙,这才能看到被称为小皇宫的斋宫全貌。

  过完两座石桥,回头看那难以逾越的两道护城御河、两道城门,我不禁叹服当年皇室安全护卫的严密。

  千百年来,中国的皇帝大多过着奢糜的生活,山珍海味,三宫六院,想让他们禁欲是不易的。朱元璋尽管当过和尚,但当了皇帝吃斋禁欲也是不易。正是这个缘由,需要修建一座类似宫殿的地方供祭天皇帝吃斋禁欲几天。明永乐年间始建的天坛斋宫,正是出于这一需要。

  天坛斋宫几乎是故宫的微缩版,它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

  斋宫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周边古柏参天;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配有不乏古稀珍木花草的后花园;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5间,是当时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据称,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在“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进行,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

  斋宫面东,是5间正殿,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而今,有3间陈列着明、清两朝来此“致斋”的历代皇帝画像和生平及部分遗物。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但大门紧闭,不对游人开放。东北隅可见一座钟楼,内悬明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观此座钟,我们的耳际似乎听得见当年大钟的鸣响,眼前似乎重现当年皇室致斋的偌大阵容。

  前瞻历史,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及人文文化,有助于昭示今天。天坛这处难得的宏大建筑,应该说比起圜丘、回音壁更值得看,却往往被游人忽略了。每到周末,祈年殿、圜丘等处景点游客拥挤不堪,而斋宫却往往显得门庭客希。我想,这大抵是天坛公园方面和导游者的疏忽,或推介厚此薄彼,才造成游者多寡不均的吧?

  到天坛,倘若没看斋宫,那是一大遗憾。

被疏忽的天坛斋宫
探访首位华侨富翁陈芳旧居
瑶乡记趣
俄罗斯记者聚焦美丽中国
安徽和县举行南京都市圈龙舟赛
豪华邮轮到访普陀山
责编:田晓明 邮箱:13901161689@139.com